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济阳:“次中心城市”蓄势待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07:55 大众网-齐鲁晚报

  济阳被定位为“次中心城市”,是济南城市“北跨”的重要承接地,规划积极承接城市产业的“北跨”发展,引导发展能源、机械、化工工业,形成以发展工业为主导功能、设施齐全、配套完善的现代化新城区。

  本报记者李琥珀吴修安通讯员马晓光刘军

  “今天济北,明日‘浦东’。”在济阳采访,记者不止一次听到当地人用“浦东”来比喻自己的济北经济开发区。

  济南实施“北跨”,曾被称为“边缘县”的济阳战略地位突显,济阳人也随之豪气顿生,以“浦东”自比,透出自信,也满含期待。

  变黄河为城中河

  "一条黄河,让济阳与济南形近实远。”济阳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950年以来,济阳先后归过德州、聊城、滨州、淄博,但无论归谁,它都是“边缘县”。1990年,济阳划归济南,虽一河之隔,但只有一座黄河公路大桥和一座浮桥相通,过往都要交过桥费,在这道“地上河”面前,不少计划在济南投资的商家停住了脚步。

  如今,这一切即将改变。

  在济阳县建设管理局一楼展示厅,规划科科长殷守忠指着城市规划沙盘模型告诉记者,济南实施“北跨”,济阳被定位为“次中心城市”,交通瓶颈一旦被打破,黄河也将随之变为济南的“城中河”。而这一天就在眼前了———

  济阳县城至济南黄河大桥,26公里双向六车道的济北大道已竣工。与此同时,济南黄河三桥、济北绕城高速公路也正在紧张施工,已开工建设的济阳黄河公路大桥通车后,从县城到济南国际机场仅8公里。这三大工程完工后,无论走哪条路,济阳县城到济南市区中心的车程都会控制在半小时之内,黄河将成为“大济南”的城中河。

  在描绘打通“瓶颈”后济阳的区位优势时,县招商局副局长刘玉军概括道:“十分种登机(济南国际机场),三十分钟进城(济南市区),三小时出海(青岛),四小时进京(北京)。”

  一年引资53亿元

  济南实施"北跨",济阳则主动“南进”对接。

  记者在济北经济开发区采访时,正赶上雪后初晴的好天气,路上的积雪尚未消融。路旁,一座座崭新的厂房在蓝天下格外显眼。同行的刘玉军副局长告诉记者,利用济南市区腾笼换业、一些工业企业纷纷向周边迁移的时机,济阳以济北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大力招商引资,围绕食品、造纸、石化、纺织四大支柱产业,建设龙头产业群,同时打造机械、能源、医药等产业链条。仅2005年一年,就引进各类项目175个,总投资53.87亿元,其中过千万元的项目121个。

  这其中,台资企业表现最为抢眼。在开发区西北侧,一块“山东省台湾工业园”的牌子立在路旁,引人注目。据介绍,这是去年4月,省台办正式批准设立的全省首家台湾工业园。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根据引进项目行业类别、科技含量等,划分为食品、纺织、电子、机械、纸制品、化工6个工业区,目前已有旺旺食品、大鲁阁织染等22家台资企业入驻,累计利用台资1.9亿美元。

  打造济南“浦东”

  做好“对接”文章,济阳靠的不仅仅是一个江北经济开发区。突破交通瓶颈后,济阳可占据区位之便,同时承接济南主城区及东部城区两大产业聚集带的产业转移,前景诱人。

  为更好实现对接,除了济北开发区(台湾工业园),济阳正在“南大门”崔寨镇建一个和济南连接的“桥头堡”,使济南北跨发展在近距离有个载体,再逐步实现济北开发区与这个载体的连接,形成一个产业带。

  这个“桥头堡”距济南黄河公路大桥仅3公里,距济南国际机场5公里,两座大桥、两条高等级公路使崔寨与济南市区融为一体,无论从哪条路线由市区进入崔寨,其车程都在10分钟之内。

  作为承接济南市区工业转移、物流集散、休闲居住的又一载体平台,崔寨镇与济北开发区形成了南北互动的局面。现已引进引办项目31个,续扩建项目13个,总投资15.2亿元,先后有山东绿康生化科技、济南通亚联信器材等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外商企业集团,相继安家落户。

  据初步统计,到“十五”末,济阳生产总值达到85.2亿元,年均增长16%;实现自营出口3020万美元,年均增长49.5%;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完成10004万美元,年均增长54.6%。

  “十一五”期间,济南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筑“一区(济北经济开发区)三园(崔寨工业园、台湾工业园、孙耿工业园)”的发展新格局,努力打造黄河北地区特色鲜明的三大工业生产基地(食品工业生产基地、高档纺织服装生产基地、重化工业生产基地)。

  

济阳:“次中心城市”蓄势待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