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欧美爱把中印一起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08:39 环球时报

  傅小强本报驻美国、印度特派记者唐勇陈继辉本报驻英国特约记者寇维维

  美国今年的国情咨文和《四年防务评估报告》格外关注中印两国,称中印同为处于战略十字路口的崛起大国,可能成为美国今后的竞争对手。印度对这种“大国待遇”给予了积极评价,因为印度发现,在美国的重要文件中,“印巴”已被“中印”取代。将中印两国的发展模式、发展速度以及各个方面进行对比已成为大国政府和学术界热衷的“显学”,“

Chindia”这一新词汇也应运而生。

  ■美预测中印将“剧烈”改变世界

  “Chindia”是China与India的合成词,一般译为中印或“中国和印度”,它的出现说明“中印”已成为世界性话题。特别是今年以来,分析对比中印的文章更是大量增加。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以《中印对抗:实力与对比》为题,分析在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各国对中印两国的高度关注;英国《独立报》的标题是《中国和印度的复兴是古老关系的延续》,它讨论了一个西方十分关心的问题—————中印两种模式谁会更胜一筹;法国《费加罗报》则认为,中印将使21世纪成为亚洲世纪。

  这样的分析和评论还有很多。究其根源,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何慕礼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最喜欢把中国和印度相提并论的是美国商业界人士,他们很早就开始讨论这样的话题:到底应该在哪个国家多投资,是中国,还是印度?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黄靖博士则对本报记者表示,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美国乃至西方学术界开始把中印放到一起来讨论。主要原因是两国既有许多共同点,又有巨大差异。西方学术界希望通过对比研究,探讨“中国模式”和“印度模式”哪个更有发展潜力,对发展中国家更有示范作用。这对于西方维持现有世界秩序有很重要的意义。2002年以后,西方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们对中印关注的重点开始发生变化,逐步发展到把中印作为同时崛起的新兴力量来研究,越来越注重两者的共同点及其对今后世界局势的整体影响。对于这种影响,2005年,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提交的《2020年全球展望报告》中有清楚的表述。报告认为中印崛起将与19世纪德国和20世纪初美国的崛起类似,对地缘政治格局的改变将与德国和美国对世界的改变一样剧烈。这份报告同时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除美国之外的所有西欧国家,而印度则处于超越或即将超越西欧国家的位置。

  ■热评中印者,心态并不平和

  虽然同是处于十字路口的崛起大国,但西方对中印两国的定位是截然不同的。以美国为例,美认为印度是其今后“关键的战略伙伴”。2005年,几乎所有大国都与印度建立了各种名目的战略关系。而美国认为中国是最有潜力在军事上与美国竞争的大国。在英国大学里,不少人把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学生放在一起议论。因为来自这两个国家的留学生在英国的外国留学生中所占的比例数一数二。在很多大学的MBA课堂中,人们看到的经常是一半中国人,一半印度人。相比之下,欧洲人认为了解印度人更容易,因为双方不仅语言相通,在文化上还有着某种联系。

  目前,美欧在比较中印的过程中,心态经历着微妙的变化和调整。其中有四种比较典型的心态:其一,认为中印经济的高速发展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确实值得研究。其二,通过“热捧”印度间接给中国“降温”。“热捧”印度与“中国威胁论”上扬几乎是同步的,不少对比文章认为印度有更为健全的民主制度、金融体系和企业环境,印度8%的增长率是在外国投资仅为中国1/10、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仅为中国一半的情况下取得的。因此,这些文章认为从长远来看,印度会超过中国。其三,配合美欧国家政治上拉拢印度的步伐,通过中印对比引导西方资本分流印度,减小今后可能面临的“威胁”。近两三年来,美欧日虽竞相拉拢印度,但与印度的经贸关系并没有

  跟上,而中印贸易却节节上扬,中国已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这使得西方越来越不安。其四,挑拨离间,企图利用中印历史恩怨,刺激两国展开恶性竞争,从而达到使中印相互制约的目的。

  经过近几年的比较和争论,欧美国家对中印两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两国的社会发展还是缺乏深入了解。应该说,欧美大部分从事中印比较研究的学者和官员,几乎都没有在中印、特别是中国长期生活的背景,他们的研究和分析往往只能依据一些国际机构和西方大公司提供的数据。印度销量第一的商业类杂志《商业世界》就曾指出,外界在作中印比较时,对印度的评估存在不少误区。如印度对外国直接在印投资的统计不包括外国商业贷款、外企赢利资金再投入等。很多外国学者不了解这一情况,盲目地将中印相关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其结论就很难客观、正确。

  ■中印两国如何看“比较热潮”

  外界把中印放在一起比,印度国内也把两国放在一起比,而且这种比较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所谓的“龙象之争”,即印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一种怀疑和嫉妒心理,认为中印两国的发展会导致彼此对抗。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国民收入都要高于中国,当时印度国内普遍把中国看成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国家。此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少印度学者纷纷对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提出质疑,并不断试图论证在解决社会问题、环保以及经济发展的长期性和持久性等方面,印度“要比中国好得多”。2005年4月,中国总理温家宝对印度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中印关系发展也变得日益密切。在此期间,印度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中印广阔的合作前景,提出两国应该共同促进、共同发展。在温总理访印前夕,印度联邦院国大党议员、国家顾问委员会成员杰拉姆·拉迈什发表了《中国与中国之探讨》一文,认为中国和印度可以彼此密切合作,为国际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印度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印度时报》也对中印关系作出了积极的展望。在2006年“中印友好年”之际,印度媒体关于中印共同发展以及优势互补的文章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可以说,印度对中印比较的认识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对于将中印相提并论的现象,中国的官员和学者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中国驻印大使孙玉玺去年9月在印度工商联合会发表演讲时指出,“Chindia”一词不是中印两国国名的简单叠加,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重要的现实因素。“Chindia”的意思,不是“中国对印度”(ChinavsIndia),而是“中国和印度”(ChinaplusIndia)。它表明,合作是中印关系的主要方面。当用这样一个词来表示中印两个伟大国家时,中印友好合作关系就比兄弟关系更进了一步。因此,分析人士指出,中印两国都应以我为主,在学习、引进、借鉴西方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大胆推进中印之间的全方位战略合作,千万不可落入盲目比较和相互制约的陷阱。▲

  《环球时报》(2006年02月15日第五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