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元宵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14:22 南方报业网

  

评论:元宵节

  上周日是丙戌元宵,我们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在古代叫做“上元”;上元夜则叫“元夜”或“元宵”。“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私有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这阙脍炙人口的《生查子》,写的就是他们那个时候元宵夜晚的一个侧面。

  元宵节又叫灯节,概因为节日食品是吃元宵,而节日娱乐则是元夜张灯赏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说的就是元宵节放灯。放火,不是点火或纵火,而是宋朝的时候,我的那位叫做田登的本家作州官,要百姓避讳他的名字——谐音也要避,像唐朝诗人李贺的父亲叫晋肃,所以李贺终身不参加进士考试一样。在田登的辖区内,灯于是全都叫做火。普遍认为,放灯习俗始于汉代,或曰因为汉初在这一天诛杀诸吕,立刘恒为文帝,纪念此“升平”之日;或曰武帝久病初愈,感于太一神的灵验而于这天灯火祭祀,通宵达旦;或曰明帝信佛,为倡导之,遂于上元之夜燃灯表佛。不论传说怎样,元夜在后来已经褪去了“原始”色彩,而完全成为了世俗性的公众娱乐节日。凡事以“模棱两可”名世的唐人苏味道,当官虽然当得毫无原则,但元夜诗写得非常漂亮。“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骑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论者以为,该诗写尽了古人元夜游观、彻夜狂欢的盛况。

  今天的一些人鉴于传统节日的衰落,主张重要的传统节日应当立法成为公众假期,去年全国两会还有人递交提案或议案。这一点,古人倒是早就走在了前面的。比如宋朝的《铁围山丛谈》记载:“上元张灯,天下止三日,都邑旧亦然。”后来呢?一般的地方仍然热闹3天,京城或者大城市则可以热闹5天。有人说,后来多出的这两天,是“吴越钱王来朝,进钱若干买”的;也有人说,那是因为乾德五年(年)后蜀初平,正值正月,“太祖以年丰时平,使市民纵乐,诏开封增两夜”。《曲洧旧闻》描述了宋朝元宵时的情景:“故族大家,宗藩戚里,宴赏往来,车马骈阗,五昼夜不止。”在这几天里,人们“每出必穷日,尽夜漏乃始还家,往往不及小憩,虽含酲溢疲思,亦不暇寐,皆相呼理残妆,而速客者已在门矣”。女士们更是要精心打扮一番,“首饰至此一新,髻鬓插,如蛾、蝉、蜂、蝶、雪柳、玉梅、灯毬,袅袅满头,其名件甚多”。

  如果说以上所引的张灯三日或五日,跟放假联系在一起还有点含糊其词,那么,明朝永乐年间关于元宵节放假就说得非常明确了,而且假期达到10天之多,事见《万历野获编》。那是“永乐七年(1409年)正月十一日”,朱棣觉得自己“继位以来,务遵成法,如今风调雨顺,军民乐业”,乃下令“今年上元节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这几日官人每都与节假,著他闲暇休息,不奏事;有要紧的事,明白写了封进来”。看,不急的公务都暂时抛开了。对民间放灯,也极大地体现了宽松,“从他饮酒作乐快活,兵马司都不禁,夜巡不要搅扰生事”。永乐帝并且要以此“永为定例”。到了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大致的意思又重申了一遍。同样,“诸司堂属,俱放假遨游,省署为空”。街上就更热闹了,“春如红锦堆中过,人似青罗帐里行”。百姓不知怎样,士大夫们是“呼朋命伎,彻夜歌呼,无人诃诘”;有权势的,则“先期重价,各占灯楼”,至于“尺寸之地,只容旋马,价亦不訾”。

  《双槐岁钞》对此还有两处细节上的描述。其一曰户部尚书夏原吉陪着母亲去观灯,不知怎么给永乐皇帝知道了,“遣中官赉钞二百锭,即其家赐之,曰为贤母欢也”。其二曰永乐帝还要借此展示御制的应节诗词,由儒臣奉和,并当场评出等次,“览而悦之,赐以羊酒钞币”。1412年的元宵,陈敬宗得了第一,但这些作品不外是“皓月金门夜,和风玉殿春”、“愿歌鱼藻咏,长奉万年杯”之类的祥和句子。别的大臣恐怕也会有陪着母亲观灯的,为什么夏原吉得到重视呢?夏原吉在明初曾为钦差大臣专司江南治水,据说他采用的是疏浚吴淞江下游,疏导太湖水出海,以及通过黄浦江来排水等方法,对今天上海港的形成甚至产生了重要影响。那么,永乐帝这一举动,用意该是公开褒扬了。

  清朝的时候,元宵节同样热闹,京师有“前门灯市,琉璃厂灯市,正阳门摸钉,五龙亭看灯火,唱秧歌,跳老鲍,买粉团”。有意思的是,“十六夜,女子出游,谓之走百病”。元宵节这些丰富多彩的习俗今天也消失得差不多了,那么通过立法放假就能够把它们自然而然地唤回吗?包括元宵节在内的传统节日的衰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显然不在这里,人们并不是因为工作繁忙才无暇顾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