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河南人不容被“妖魔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15:42 兰州晨报

  民间反歧视行动渴望催生一部“和解与反歧视法”

  作为“深圳派出所悬挂横幅歧视河南人”一案的原告,任诚宇和李东照两位律师“打赢”了这起全国首例地域歧视案,2月初,郑州市高新区法院裁定被告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区分局向两人赔礼道歉。

  让二原告遗憾的是,法院没有进行明确的司法裁判,没能为以后的地域歧视案件留下一个具备参考意义的判例;这个官司没有引起最高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的注意,打完就过去了,意义被忽视了。

  在河南,政府、媒体两个层面上的“反歧视”和“反妖魔化”行动,至少已经进行了5年之久。而在民间,类似任诚宇和李东照打官司的各类行动,则正在成为河南反歧视的第三条道路。

  被“妖魔化”10年之痛诋毁河南人的最早年代无从考证。一个不无恶意的传说是,当年每当陇海线的火车进入河南,列车员就会提醒乘客“列车已驶入河南境内,请广大旅客提高警惕”。而嘲弄河南人的“段子”大规模流行,则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河南的地域歧视由此开始明确化。

  现在在北京惠新市场卖菜的吴敬芹对歧视深有体会。由于讲一口浓重的河南话,她和家人有时会遇到麻烦。“人家要是有点儿不乐意,也不骂你,就说一句‘你是河南人’,这就成了一句骂人的话。”嘲弄河南人在过去10年中演变成了一种集体狂欢,人们进入佯醉状态而避免了道德责任。对于河南人来说,这种伤害是不可原谅的,尽管相当多的人一旦走出嘲弄的漩涡又会重拾彼此的尊重之道。

  地域形象5年重塑树立河南形象,至少在2000年开始就已经是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

  令官方不得不重视的是,河南的形象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尤其是招商引资进程。

  河南的“反妖魔化”行动始于民间。

  2001年,通过出版书籍、发表声明等,一些来自河南的名人、作家颇有声势地试图阻击“妖魔化河南人”的潮流。当时河南省官方更愿意起到应和的作用,政府官员也曾出面宣称“河南人不容被妖魔化”。

  跟其他地方的人一样,很多优秀的河南人都会受到普遍的尊敬。

  近一年多来,媒体对来自河南的先进人物的报道才蔚为大观。在新一届央视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中,河南一省就占据了两席。三次跳进大浪中救人的魏青刚,艰辛扶持、关爱捡来的妹妹、乐观向上的洪战辉,这些普普通通的河南人再一次以河南人的新形象感动全中国。

  “和谐社会”才是关键词去年4月,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来河南工作首先关注的还是经济问题,同时也要注意加强河南的人文建设,通过我们河南自身和谐社会的建设,来逐步改变外部一些人对河南的误解。随着河南新形象的重塑,河南的经济发展迅速。去年河南GDP增速创近10年来新高,并成为全国第5个经济总量超万亿元的省份。

  在任诚宇看来,他与同伴之所以决心打地域歧视官司,就是因为诉讼也是“反妖魔化”的方法之一,只不过与政府、媒体的两种“反妖魔化”有着路径上的不同。这“第三条道路”被民间舆论认为是“先进的法律手段”,更具有“政治文明”的色彩。任诚宇和李东照希望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比如通过案例,催生一部“和解与反歧视法”。任诚宇解释,“一部好的法律可以解决任何其他途径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据《南方周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