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本报独家披露 2月27日,是著名诗人苏金伞百年诞辰,本报特约苏老的六女儿苏盢重新发掘一颗诗魂深处的雷电风云。苏盢一边流泪,一边披露了这些鲜为人知的往事——爸爸高举一把金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28日04:43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本报独家披露 2月27日,是著名诗人苏金伞百年诞辰,本报特约苏老的六女儿苏盢重新发掘一颗诗魂深处的雷电风云。苏盢一边流泪,一边披露了这些鲜为人知的往事——爸爸高举一把金伞

  

本报独家披露 2月27日,是著名诗人苏金伞百年诞辰,本报特约苏老的六女儿苏盢重新发掘一颗诗魂深处的雷电风云。苏盢一边流泪,一边披露了这些鲜为人知的往事——爸爸高举一把金伞

  

本报独家披露 2月27日,是著名诗人苏金伞百年诞辰,本报特约苏老的六女儿苏盢重新发掘一颗诗魂深处的雷电风云。苏盢一边流泪,一边披露了这些鲜为人知的往事——爸爸高举一把金伞

  

本报独家披露 2月27日,是著名诗人苏金伞百年诞辰,本报特约苏老的六女儿苏盢重新发掘一颗诗魂深处的雷电风云。苏盢一边流泪,一边披露了这些鲜为人知的往事——爸爸高举一把金伞
1997年1月,父亲因心脏病又一次住进了医院,再过一个月就是他91岁诞辰了。到了2月27日,我们准备像往年一样,把他从医院接回家中为他祝寿。到时候,各界的朋友和年轻的文学爱好者们便会络绎不绝地从四面八方赶来,把鲜花摆满他的房间,把融融暖意带给他。父亲真率耿直的性格、火山熔岩般的热情,使他的一生比别人付出更多的牺牲,但也赢得了更多的尊敬和爱戴。

  父亲狭小的书房总是受到阳光的格外眷顾,静静地坐在金色光辉中的父亲,心情永远是恬静的,嘴角永远挂着那种慈祥的、宽厚的、沉默的微笑。父亲尽管体弱多病,但是精神矍铄,心如大山一般包含着万般青翠和深邃,又如同宁静的大海一般波澜不惊。大概是父亲的一生经历过太多太多的风和雨,所以变得如此厚重和理性。但是父亲晚年的时候,因为时常住院,所以他的书房中总是空落落的,使每天前来看望他的阳光和小鸟儿也倍感寂寥和沮丧。

  父亲是喜欢热闹的,过生日的时候,他希望很多的人都来看望他。一声“苏老,您好!”他便抖擞精神,倍觉感动。这时总能够从他的眼睛中看到一颗滚动的泪珠,不停地转动着,转动着……母亲这时候也显得格外温情,她坐在父亲身边,佝偻着腰,把苍苍白发贴向父亲,然后把青筋裸露的双手轻轻放在他枯枝般的老手上。他们静坐着,没有一句相互慰藉的话语,但是却包含着无穷的意境。

  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这一天因为医院锅炉出了故障,突然中断了暖气,当天夜里父亲便高烧不止,他宛若游丝一般的生命被寒冷击中了。以后父亲的病情忽好忽坏,他就这样在生死线上顽强地搏击着。不过可以肯定地说,在父亲生命垂危的时候,随时潜入他脑海中的丝丝缕缕缠绕不尽的诗,扯也扯不断,吐也吐不完。他让我们坐在他的病榻旁,把突然闪现出的诗句记录下来。诗,让人捉摸不定的游戏,使父亲的灵魂变得崇高,不!应该是他高洁的人格,锤炼出他炉火纯青的诗句。不!应该是两者水乳交融,难分彼此。

  只要父亲的病情稍有好转,他就挣扎着坐起来,叫我到病床前,询问《苏金伞诗文集》的整理情况。我告诉他基本上收集齐全了,正在按时间排列顺序。这时候父亲还没有出版过一本诗全集,这是一生中的遗憾。但是要想把近70年中发表的诗搜集齐全,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是需要时间的。父亲总是不停地追问,什么时候可以完成?还得多长时间呀?他心中有种按捺不住的渴望,为了让他放心,我常把正在整理的手稿、复印件抱到病房让他过目。

  我把一包包经过排序的稿件和一些杂乱的手稿,摊在父亲的病床上、桌子上,让他看着我整理。有什么问题,我们就边商量、边修改。父亲显然很高兴,眼睛里闪动着一丝晶莹的亮光,深不见底,这是他生命临终前的热烈渴求。他会情不自禁地把摊在床上的手稿拿起来,说把眼镜给我戴上,他想重温诗中的内容。稿纸随着他颤抖的手轻轻地抖动着,因为体力衰竭,稍微一激动,他苍白的额头上便渗出一层细细的汗珠,接着就是一阵剧烈的咳喘。

  等他稍微平静下来,我趴在他的耳边说,你刚才看的那首是《斑鸠》,还记得内容吗?他就用含混不清的声音说:“叱咤一声,呼开了冬的闸门……”我又问还记得是哪一年写的吗?他准确无误地告诉我写于1941年。我感到太神奇、太不可思议了。其实细想想,这些诗句早已深深铭刻在了他的灵魂中,他会至死不忘的。

  父亲一生共出版过6本诗集,第一本《地层下》出版于1947年,收入臧克家主编的“创造丛书”。这本薄薄的诗集只有32页,共收集了8首诗。臧克家在该诗集的序言中说:苏金伞的诗读者很多……他的诗句看上去很素净,没有斧凿的印痕,可是味道却极醇……他的情感是颇为浓烈的。

  抗战时期,父亲曾经发表过很多好诗,但是在战争的颠沛流离中,原稿大多都丢失了。1945年春,日寇侵犯洛阳,父亲随河南水利专科学校迁往陕西宝鸡,他随身只带着一个被卷和他的诗。他把诗稿装在一个小口袋里,挂在脖子上,塞到贴着胸膛的棉袄里面。他想:除非我遇难了,否则稿子是决不会丢的。父亲到了宝鸡后,拿出揣在怀里的诗稿,经过细心挑选,将它们辑录成册寄往重庆。不久,他接到出版社的复函,说这本《无弦琴》已被列入《诗创作丛书》,即将要出版。但是出版广告登出后,还没有等到出书,日本投降,重庆的文化、出版机构纷纷撤回上海、广州等地,正在排印中的书稿因无人问津,最终还是丢失了。这件事深深刺痛了父亲的心,使他久久不能忘怀。

  父亲的第二本诗集《窗外》,出版于1949年,由巴金主办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该书也很薄,只有90页,收集了16首诗。但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父亲最具代表性的诗都收在其中了,如《雷》、《头发》、《徘徊》、《控诉太阳》等。其实我在给父亲整理书稿前,并没有认真读过他的诗,这一次当我读着这些作品时,竟然被强烈地震撼了,犹如千万条江河,呼的一声冲开了我心的闸门。

  父亲在《雷》中写道:

  有终年的沉默,才有破天的轰响;

  有辽阔的天的幅员,才有不羁的行踪。

  一个个牺牲在热情的呼喊里,

  一个个牺牲在袒裸的宣泄里。

  ……

  雷不信:

  世界上会有卑微的私语,会有在肚子里发霉的密谋;

  所以不管跟谁说话,都是披肝沥胆的倾吐。

  《控诉太阳——哀闻一多先生》写在闻一多被害的第三天,他写道:

  五点二十分

  正是你,太阳

  辉煌照耀的时刻,

  为什么眼睁睁地

  看着卑鄙的谋杀,

  在大街上公开地进行!

  ……

  ——哎哎,阴雨的昆明,

  阴雨的中国啊!

  这首诗在上海《大公报·文艺》刊登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母亲说,当时经常有特务在我家周围出没,有几次深夜中,宪兵出其不意地闯入家中,幸好父亲不在家。有一次,父亲刚好在家,听到破门声,父亲从后窗逃走了,给凄冷的家中留下一片恐惧。我曾经问过父亲,当时正处于极度白色恐怖中,你真的不害怕吗?他说其实我已经做好了准备,顶多是和闻一多、李公朴一样的结局。

  性格即命运,父亲的骨子里夹带着雷电般的凛然豪气,为着追求真理,他宁肯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我一边整理父亲的诗稿,一边反复地读着他的诗,有时会泪流满面。《苏金伞诗文集》的整理过程,是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我人生历练的过程。

  1951年3月,父亲在华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三本诗集《入伍》,这本诗集略显厚重,也只有118页。解放初期,他著名的诗篇《犁耙地》(《三黑与土地》)便收在这个集子里,这是他进入解放区以后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曾被叶圣陶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并亲自在全国教师培训班上讲授。因此,父亲终生都感谢他。20世纪80年代,被封冻的国土刚刚开放,父亲便让我专程去北京看望叶圣陶。临走时父亲交待我,如果有可能的话,你让叶老给你写一幅字留作纪念吧,他是我一生中最崇仰的人。然而,当我在叶圣陶的家中看到他时,他已经双目失明,他坐在书桌前,凝重如山。从他家出来,我的腿是沉重的,心也是沉重的,我久久地伫立在他家的门前,为一代大家悲凉的晚年而深感叹惋。

  1957年1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鹁鸪鸟》,是父亲出版的第四本诗集。其中写于1947年的《鹁鸪鸟》,是这本诗集的代表作。万万料想不到的是,这本《鹁鸪鸟》出版后不久,父亲便因莫须有的罪名而被错划为“右派”,接着“文化大革命”狂飙骤起,这期间30年,父亲被迫没有写过一首诗。

  从此父亲总是沉默着,少言寡语的。他说:“我这个人生来多矛盾:天生我这个人,但又不给我做人的待遇;叫我酷爱诗,却不给我天才。可是另一个矛盾对我有利,就是我这个人怯懦无能,与世无争,但诗比我坚强。每当我痛苦难忍、劳累不支时,诗又往往挺出来,令我激动不已。”诗格即人格,父亲实际上是一个无比坚强的人,他的意志永远不会被时光所攫走,他走过的路途中闪烁着一片血红的北极光。

  岁月飞逝,20世纪70年代末,父亲从多年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他把机遇紧紧抓在枯枝般的手中,一边与病魔进行不懈的搏斗,一边用颤抖的手奋力书写,接连写出了《春宵伴着细雨》、《寻找》、《雷声》、《反省》、《山口》、《蒲公英》、《海的收获》(组诗)、《最好的早晨》、《在大雁翅膀下》、《撞击》等一大批优秀诗作,抒发出他炽热的情感。

  在《撞击》中父亲写道:

  大海以全部的爱

  全部的生命扑向岸边的礁石

  在礁石上

  迸出迷蒙的霞沫

  爆出粉身碎骨的欢乐

  在它身上掼开一颗一颗心

  当时诗歌界把惊愕的目光一下投向他,有诗评说:有一个年轻的诗人,正大踏步地融入新诗的行列。岂不知,那时父亲已是风烛残年。

  1982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答应给父亲出一本诗集,父亲激动无比。他从已经失存的前几本诗集中精心挑选出一部分,又把近期的作品收录进去一部分,辑录成册,题为《苏金伞诗选》,这是他的第五本诗集。书稿送交出版社前,父亲日夜兼程,每天几乎都熬到深夜,而伴随他的总是一宿剧烈的咳喘声。可是我们怎么劝他去看病,他都不肯,为了这本诗集,他把自己的命都压上了。以致后来,他竟然咳出大口大口的鲜血,但是他仍然固执着,坚持着不去住院。一直挨到9月,等全书脱稿后,父亲才住进河南省人民医院。

  医院当时确诊父亲患了气管癌,真是晴天霹雳,我们全家一下陷入恐慌中,匆匆忙忙把父亲转入北京日坛医院。父亲临走的时候,省委领导、省委宣传部领导、省文联领导以及父亲的老朋友络绎不绝地来到医院送别,大概想这是他最后的时刻了吧。

  父亲住进北京日坛医院后,在原郑州市委书记李宝光的亲自过问下,医院很快决定给父亲实施手术,因为瘤子已经堵住了父亲三分之二的气管。手术由国际著名胸科专家黄国俊主任亲自主刀,手术进行了5个小时,据说在手术台上,父亲的心脏曾经停止过跳动,把黄主任急得满头大汗。手术最终是成功的,经化验瘤子是良性的,这样父亲终于又闯过一道鬼门关,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前几天,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播出了黄国俊大夫的专题片,我觉得万分激动和亲切,他曾救过父亲一命呀!

  父亲终于又站了起来,并继续写诗了。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有《金色的世界》(组诗)、《我的诗跟爆竹一同响着》、《胎芽》、《儿时的田野》(组诗)、《小平您好!》、《初晴》(组诗)、《坠楼人》、《早晨与孩子》、《小桥和村庄》、《埋葬了的爱情》等一大批优秀诗作。1994年第4期《诗探索》中,北大著名教授谢冕把《埋葬了的爱情》作为诗歌精品加以点评,他说:“这是古今第一等的文字,……是无遮拦、不作假、率性而为、发自童心。……这样的诗看似平淡无技巧,一般人却写不成,因为在它的浑朴天成之中,凝聚了诗人毕生的艺术经验。”

  改革开放以后,台湾著名诗人痖弦给父亲来信说,他离开大陆时,随身只带着父亲的诗集,每当他思乡的时候,就把诗集拿来读一读,就像回到了故乡。据父亲的朋友讲,台湾许多人热爱他的诗,因为不易得到他的诗集,所以只能手头传抄,一些政界要人也在看他的诗。著名美籍华人女作家聂华苓,在给父亲的来信中说:在海外有许许多多爱着您的诗人呢!台湾诗人杨平给父亲来信说,先生诗艺高出同代人甚多,却遮若其人风光,这是一身傲骨硬气所致……

  1998年,省委宣传部为父亲拨出专款,《苏金伞诗文集》终于有了出版的机会。

  遗憾的是父亲最终还是没有看到该书的出版。1997年1月24日,一个风雪飘飘的清晨,天空是灰暗的……亲爱的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

  他临去的那天夜里,一宿没有合眼,因为胸闷喘不上气而焦躁不安。我们守护在父亲身边,眼看着生命一点点游离他的躯体,却万般无奈,只有焦急、频繁地去叫大夫。每当大夫来到病房,父亲便挣扎着抬起头,用求助的眼神望着他,里面仍然含着一丝苦苦的微笑。父亲那惨淡的眼神让我一辈子都忘不掉。

  父亲去世时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现象。他是早上8点停止呼吸的,当时我全身瘫软,哭跪在病床前。我们发现父亲的身体一直温热不凉。大夫按照惯例用药棉把他的鼻孔、喉咙堵上了,我们又把药棉抠出来,期待着回天之力。一直到下午4点,大夫催促说太平间快关门了,父亲身上还是热呼呼的,与活着时一样。没有暖气的太平间里,我们为父亲盖上棉被,他的体温一直在我的掌心里延续着,直到晚上8点不得不把他推进冰柜的时候……

  父亲去世后,整个文学界都被震动了,吊唁的人群接踵而来,在父亲的遗像前很多人都失声痛哭。从全国飞来的唁电及挽联像雪片一样。

  1998年1月,《苏金伞诗文集》正式出版,这是他一生中首次集中出版自己的作品。这本《苏金伞诗文集》共56万字,包括近300首诗歌和散文,这些精品足以代表他一生的成就。有人评价说:在近百年的河南文坛上,有谁能够无可争议地用艺术的光辉照耀我们的文学史?有谁能够无可争议地被中原文化引为骄傲,有谁无可争议地被认为是最纯粹的诗人?那就是苏金伞。

  在父亲百年诞辰的时候,河南日报社约我写一篇纪念父亲的文章。我边写,边流着泪。父亲是永远庇护我心灵的一把金伞。我有说不完的话,想把父亲一生的苦难和欢乐全部都写出来,让关心父亲、敬爱父亲的人们和我一起在这里追悼父亲伟大、不灭的灵魂。⑥1

  诗人苏金伞

  ①80多岁的苏金伞像8岁的孩子②上世纪40年代的苏金伞与夫人道铎③1965年苏金伞与六女儿苏盢

  ●链接

  苏金伞(1906年—1997年1月24日),河南睢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被捕入狱。历任开封第一高中、河南水利专科学校、河南省立女中教员,河南大学体育系主任。后进入解放区,任华北大学三部文学创作组研究员。1949年10月,调回河南筹办河南省文联。上世纪50年代被错划为“右派”。70年代末,从长期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出版有《地层下》、《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苏盢:苏金伞的六女儿,河南博物院副研究馆员。与李铁城共同主编《苏金伞诗文集》。专著《中原考古大发现》,将由中央电视台和省委宣传部联合制作大型纪录片《叩醒中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