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门外《红楼梦》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09:34 重庆晚报

  解放前,我在重庆念小学、中学,课外热衷阅读小说。虽有老师指点,也难免在高尔基的《人间》、鲁迅的《呐喊》、茅盾的《腐蚀》……等等之外,涉猎过大量言情、武侠、鬼怪类的作品。当然,也接触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坦白说,那时我多次细读《红楼梦》,都未曾阅至终篇。盖因大观园色彩缤纷、乱花迷眼,却找不到与自己相对应的影子,与现实相照应的环境,真个是虚无缥缈、遥而远哉

  解放后我参军入伍,即从事笔耕生涯,至今56年一直与文学打交道,可还是没将一本《红楼梦》读懂。记得50年代的“思想运动”,就是支持“小人物”,批判“红学”研究中的“大人物”。才知道《红楼梦》真的了得,是一部反映、解剖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近三百年,围绕它,形成了洋洋洒洒的研究队伍,并派生出博大精深的“红学”。

  试数现当代的国学大师、文化学者,大都进出过这座“红学”迷宫,抛出过自己独特的见解。

  可这举世奇观的“红学”,却始终与我隔膜,雾里看花、不知就里。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我结识了名声大噪的青年红学家邓遂夫,则成了自己认识的转折点。他的一篇《〈红楼梦〉主题辨》,令我茅塞顿开、心悦诚服。他论定:惜恨“无才”去补“天”的“顽石”,不是不能或不愿去补即将坍塌的封建主义之“天”;而自叹无能补的却是,此恨绵绵不尽的“离恨天”———“情天”。从而透示了曹雪芹创作的主题:就是要通过这部旷世奇书,直面困扰整个社会的妇女问题,试图挽狂澜于既倒,及时投药、含泪解疾。

  我很赞同邓遂夫的见解,从此对红学家们的研究文章,则见者不漏、逐一拜读,日渐让我对这部包罗万象、无所不容的伟大巨著《红楼梦》,重新认识、崇爱有加。

  90年代的一天,时任国家文化部部长的王蒙抵渝,还是一副文人的随和架势。老友见面、海阔天空,三句不离文学,除了彼此的写作情况,还透露他近来对《红楼梦》研究陡生兴趣。

  光阴荏苒,一晃到了去年秋,卸职的王蒙竟以作家兼红学家的身份,应邀再次来渝,为我市机关干部作有关《红楼梦》的文化专题报告。可惜我身系病房,未能到场洗耳恭听。不过,午后即有同事电话告之:王蒙的

  讲座深入浅出、立论精辟、妙趣横生,听众掌声不断。当晚,市委宣传部汪俊副部长驱车前来接我,与不忘友情的王蒙见面。聚会的话题,自然集中到祝我早日康复和他对“红学”研究的心得体会。我以《红楼梦》门外人的姿态,虚心向其求教。确实,只有中外文学史上惟一的这部天下奇书,才造就300年来愈来愈大的红学界研究队伍、愈演愈烈的《红楼梦》研究热潮。

  无独有偶,今年元旦前,我每夜在病床前的电视屏幕中,连续收看了另一位文友、原籍巴蜀作家刘心武有关破解《红楼梦》众多谜团的讲座,也是独辟蹊径、奇趣丛生。尽管他一再自谦为业余“红学”,但娓娓道来、颇见功底。不久,见报载不少“红学”家对其论述不以为然……可也有打抱不平者反讥:“红学”研究谁也无权垄断,为什么就不能听听“门外《红楼梦》谈?”

  好一个“门外《红楼梦》谈”,想日后的“红学”研究,当会愈加热闹、繁荣、昌盛了吧。

  王群生

  网络编辑:王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