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前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09:40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 50年前的今天,1956年3月15日,在共和国建设的热潮中,一张四开四版的黑白小报——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南京日报诞生了。50年来,南京日报创刊、停刊、复刊,经历了“两落三起”,走过了一段不平坦的道路。

  创刊停刊——1956年3月15日诞生后的两年,1958年4月1日,南京日报首次改为对开大报。但就在离5周岁生日还有一个月时,1961年2月11日,因纸张供应困难,南京日报首次

停刊。

  复刊停刊——1970年2月1日,南京市革命委员会办起了机关报《新南京报》,一年后改名《南京日报》。1971年10月,再度停刊。

  再次复刊——1978年元旦,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中共南京市委决定恢复出版市委机关报。刚复刊时为四开四版的《南京通讯》,次年改名《南京报》。1979年7月1日,《南京日报》重新恢复原名。

  1986年元旦,南京日报再次从四开小报改为对开大报。此后20年,南京日报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1991年5月1日,南京日报印刷告别“铅与火”,拥有了现代化的激光照排和胶印设备;1999年12月1日,彩色印刷的南京日报飞入千万读者手中;2003年冬至,南京日报启动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一次改扩版,并以“实践三贴近,创新走市场”为宗旨,让党报实现历史性突破——大规模走上街头零售市场,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周末报、金陵晚报先后创刊,南京日报拥有了两张子报,由原来的一报变成了三报。迈入新世纪,2002年,南京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处于龙头与核心地位的南京日报和其他五报一刊一网站,组成了南京地区强大的报业联合舰队。从此,南京日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50年来,伴随着报纸的发展壮大,报社几易其址。1978年复刊时,报社没有办公地点,市级机关行政管理局腾出市府大院东会议室地下仓库作为办公地点。那里阴暗潮湿,白天要开灯办公,条件极其艰苦简陋。那时,编辑部和工厂不在一起,夜班编辑深夜要乘公交车来回在编辑部和工厂间。后来,南京日报迁入中山路2号。凭着一代代南京日报人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昂扬向上的精神,以及报社内部管理不断推行的改革举措,报纸一天天成长,报社不断壮大。1991年4月,报社搬入解放路53号大院,1.4万平方米的编辑大楼、工厂大楼和生活附属楼,使报社步入一个新的时代。2005年4月,南京日报报业集团六报一刊搬入位于龙蟠中路223号的报业大厦,智能化的办公大楼,现代化的办公设施,令人激动和自豪。

  “南京日报是中共南京市委机关报,也是全市人民的报纸。”正如当年报纸创刊社论所言,50年来,南京日报从最初的四开四版黑白小报,到最多时对开40版彩色大报,报纸的版面设置在不断变化,版面形式在不断美化,报道内容在不断深化,但报纸的目标始终不变——不断改革创新,寻找让党和政府满意,让广大群众满意的契合点。作为党的喉舌,作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作为南京地区的主流媒体,南京日报始终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忠实记载南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时刻关注群众利益,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弘扬主旋律,打响主动仗,实践“三贴近”,为南京的经济社会进步和“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半个世纪的历程,南京日报历经风雨坎坷,其间有辉煌、欢乐,也有艰难、痛苦。然而,党报的命运始终与党和人民联系在一起,有党的呵护,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党报的生命之树常青。

  今天的南京日报,时政新闻、经济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民生新闻、社会新闻、财经新闻、文化娱乐新闻、体育新闻、副刊、专刊,等等,可谓国事家事天下事,一报在手,应有尽有。为南京读者提供最权威的新闻、资讯和各类生活信息,南京日报以自己的特色受到了领导、专家的好评,在读者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50年的岁月是一段难忘的历史,50年的历史是一份丰厚的财富。今天,庆祝南京日报50岁生日的同时,我们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开启了又一个历史征程。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实践“三贴近”;我们要锐意进取,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我们要与时俱进,努力破解新闻改革中的难题,发扬“胸怀大局,不畏艰险,改革创新,奋勇向前”的党报精神,把党报事业做大做强。

  50岁的南京日报,这份成熟而充满活力的报纸,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本报编辑部

  各界评价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

  南京日报作为市委机关报,能走出机关报办报和发行的误区,在南京都市报林立的情况下靠改革思路、提高质量做大市场,其意义不只是一张报纸的兴盛,而是对机关报办报实践和理论的新突破,新贡献。南京日报的这次大飞跃,值得庆贺,也值得认真研究总结。

  新华社副总编辑刘江

  南京日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面向市场创新运作机制,面向群众大胆改版扩版,为推动党报进一步实现“三贴近”,占领和扩大市场阵地,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党委认可,群众认可,市场认可,是新形势下各级党报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检验各级党报改革成果的试金石。南京日报得到了“三认可”,这是件了不起的事,是实践对南京日报改革者们的最高奖赏。

  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肖东升

  在全国党报大都在思考、寻找突破口的时候,南京日报选对了突破口,抓住了改革的先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象征着全国城市党报改革发展的新举措。从这个意义上说,南京日报的成功突破,正在为新世纪中国城市党报发展史上书写时代篇章。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

  欣闻南京日报五十华诞,谨代表南京大学致以诚挚、热烈的祝贺!

  50年来,贵报立足南京,放眼世界,与祖国同进步,和南京共发展,见证并记录了南京取得的辉煌成就。贵报秉持关注民生、服务市民的理念,在改革发展中创新,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为促进南京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衷心祝愿南京日报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构建一流的现代化传媒平台,为南京的改革、发展、稳定再作新贡献。

  扬子石化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大本

  欣闻南京日报创刊50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南京日报与企业界休戚与共,为促进南京工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祝南京日报及报业集团在新的征程上事业蒸蒸日上,不断兴旺发达!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童兵

  从目前来看,南京日报改革应该是成功的第一步。现在党报改革的思路有两种:一种是加大信息量,扩大版面,硬新闻不敢做;一种是抓硬新闻的改革(特别是头版头条)和言论,这是党报改革最难的两个方面。如果能把这两个方面攻下来,党报的骨干、主体就有了。我觉得南京日报通过新闻立报,从头版头条和言论入手去深化改革,重新设计新闻改革的方向、抓手、措施是科学的。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希光

  面对一个激变的媒介环境给国内党报和传统的新闻价值观提出的挑战,面对萎缩的传统主流媒体,南京日报勇于面对现实,锐意改革创新,从满足最广大公众的利益、需求和知情权出发,为复兴党报开拓了一条新路。

  总编寄语

  

  南京日报的成长壮大,凝聚着历任总编的心血和汗水。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几任总编对报纸的深情寄语——

  祝贺南京日报创刊五十周年。忆往昔南京日报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由落后到先进,凝聚了全体同志的智慧与心血。展未来,南京日报一定会更加繁荣、兴旺,更受读者喜欢和热爱。

  报纸是一种公共精神产品。要办好为社会大众所认可的报纸,谈何容易。尤其是在报业市场竞争相当激烈的南京,要办好报纸更非易事。我曾于1996年至1997年期间,在南京日报社工作。现在,我欣喜地看到,八年多来,报社的同志奋发图强,冲破难关,使报纸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今非昔比。南京日报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其成功的因素很多,但都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创新才能生存,创新方可成长。报社要走的路还很长,任重而道远。我相信并希望,报社的同志一定能抓住创新之魂,为广大读者奉献出更多的新品,在创新中谋求事业更大的发展。

  50年的历史中,我们介入了一小段;50年的丰碑中,有我们添的一块砖。面对老同志创造的辉煌,我们同样壮心不已;想想党和人民的重托,我们深感任重道远。我们唯有不懈努力,为的是能底气十足地说:对党的新闻事业,我无愧!

  “五十年来沐春风,无尽银丝催桃红。开卷依稀见鳞爪,鸿飞更向九霄中。”(录南京日报50华诞纪念丛书《历史,在我们笔下》序首小诗以代之)

  (编辑叶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