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应是"下乡服务"而不是"送服务下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10:15 云网

  据《杭州日报》3月13日报道,近来,浙江杭州余杭区动员各方面力量,组织开展了“送服务下乡”实践活动,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送服务下乡”的项目很多,如送政策、送法律、送科技、送信息、送良种、送书画、送节目、送医疗等等,在客观上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群众的欢迎即是最好的证明。然而,在为这一活动叫好的同时,笔者以为,参与活动的“各方面力量”应该扭转观念,只有

把“送服务下乡”变为“下乡服务”,这样的活动才会更有意义,也才能更进一步深入下去。

  “送”,含有浓厚的“赐”的意味。而从1996年底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发起并组织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初衷来看,其目的绝不仅仅是“送”。笔者以为,假如如今的地方“各方面力量”把目光停留在“送”上,那就是没有掌握“下乡”的意义。

  为什么要“下乡”?因为城乡差别巨大,其背后,是亟待解决的城乡二元化问题。从行动来说,把书从城市拿到农村,当然是“送”,但从意识上来说,这应该是对农村的一种服务,甚至是一种“反哺”。也就是说,起码对参与“下乡”的余杭区的政府各部门来说,它们不是去“赐”的,而是去乡下服务的,卫生局、林业局等部门,难道能把农民当“局外人”吗?

  把活动命名为“送服务下乡”,笔者以为并非“下乡服务”的口误。从它们津津乐道于送了多少本书、多少条信息等之上,笔者读出了为“送”而“送”的味道。尽管这样做远比不做要强,也受到了欢迎,但笔者以为,一旦这样的意识“深入人心”尤其是“深入官心”之后,“送”就会演变成目的,“下乡”就会成为想“送”就“送”,想不“送”就不“送”的“恩赐行动”,而不能把“三下乡”变成“多下乡”、“常下乡”、“留在乡”。

  只有摈弃“送”的意识,有了“服务”的意识,才是真正在“反哺”农村。在许多方面,城市其实“欠”农村很多,这个时候,单有“送”的意识远远不够,“送”就像短暂的“输血”,而对于农村文化生活的匮乏,医疗卫生的薄弱,科学技术的缺失,这是需要政府部门扎下根去,好好“造血”的。农民和城市居民相比,享受的便利实在太少太少了。

  多从根源上解决三农问题,真正沉到农村去服务农业和农民,这才是国家有关部门发起“三下乡”活动的深层意义所在。我想,这比搞个活动老是兴高采烈的计算“送”了多少多少,更受农民欢迎。

  ■管弦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