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性教育别搞“鸵鸟政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10:35 南方日报

  张玮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人体生理结构的录像。”

  “老师,是不是看毛片啊?”一个调皮的男生插嘴,全班哄笑。

  在深圳市育才三中,心理老师李玲讲述自己给初一学生上第一堂青春期教育课时的这段对话时,我们也都笑了,但紧接着大家陷入短暂的无言中。

  “谈性色变”在我们的教育中早已司空见惯,即使在开放的特区,青春期性教育一直是教育界的敏感区。比如此次采访,原本记者已联系好了某重点中学进行“校园互动”,但老师一看问卷的题目又马上拒绝了,原因是“这个事要是让孩子告诉家长,学校要遭到投诉的”!

  其实,家庭作为子女社会化的微观环境和第一源泉,在此阶段起着关键作用,对于此类较为隐晦的话题,孩子们更依赖与父母沟通,但此时“爱”孩子的家长往往采取“欲说还羞”、“遮遮掩掩”的态度对待,却易无意间带来两类极端结果:

  一种是“性无知”,以致让孩子背负心理压力或对日后的异性交往造成障碍。据盐田和福田两所学校对校内887名中学生调查统计,平均每个学生都有一两种概念性知识欠缺;对于正常的青春期性生理和心理表现,很多孩子竟认为“丢人”;有两成的学生在“情感心理卫生调查”中有心理障碍,并有明显的“成人感”畸形发展特征。

  另一种则是孩子“主动”偷学相关知识时,对“性”造成的错误理解,有些甚至“出轨”或“失足”。“除了光碟、杂志和漫画,当今社会的网络信息如此发达,什么内容没有?”李玲有次看央视新闻频道某个节目,里面一个画面让她思考良久——一个初中女生正在医院人流室堕胎,而楼道里陪同她来的几个同学正在嬉戏打闹。“她们做了成人的事,其实在生活中都还是孩子。接受采访时,堕胎女生竟不知道自己的那个举动会给她一生带来什么影响!”李玲的语气透着无奈。

  现实中许多人对于“青春期性教育”的避讳,不由得让人想起一个来自非洲的说法,据说,这种世界上现代生存的最大鸟类在遇到猎人追捕或者危险临头时,就会伸长脖子,紧贴地面而卧,甚至将头钻在沙中,身体蜷曲一团。于是当地人用这一成语来形容这种滑稽的行为,以讥讽那些不愿正视现实或在危险面前看不到危险的人,而这一幕似乎正在这个敏感问题上一再演绎。

  事实上,青春期不同于儿童期和成年期的最大特点正是人性器官的发育成熟,由于体内性激素的急剧增长,遗精、月经、以及身体外表的“第二性征”都不可避免的出现,孩子全身心都在发生迅速的变化,能感受到强烈的性压力,并有着出不同程度的性冲动、性表现,以及恋异性的倾向和接近异性的行为,这些都并非“怪异”。

  此时,家长应该做的绝不是“惊慌失措”或“恼羞成怒”,而是透过孩子这些向成年阶段过渡的正常自然现象,对他们的成长表示祝贺,并加以引导,使他们以乐观和自信的情绪开始青春期,度过“危险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