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杭州故事之住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00:44 杭州日报

  口述 彭森泉 整理 都都

  这间屋子所在地解放初期叫车驾桥,上世纪60年代改叫江城路,在原江干区委附近。我家6兄妹都出生在这里。

  房子最开始是茅草屋顶,后来改成了油毛毡(就是照片里看到的这个样子)。总面

积42平方米,屋里全是泥地,分四间,每间10平方米左右,中间客堂,一间灶头间,另两间困觉。屋里人多,外婆只好困在灶头间里。记得小时候,晚上搭铺很多,一歇歇同爸爸困,一歇歇又同阿姐困。后来我们大些了,我和阿哥住到暗阁楼上,下面留给其他姐妹搭眠床。但是到了夏天油毛毡顶一点都不隔热,暗阁楼上又热又闷,困不来人的,我们只好困到客堂间里,蚊子咬都咬煞。

  解放初期,家里没有电,照明用煤油灯,当时叫美孚灯,我们从抚宁巷小学读书回来,就在煤油灯下做回家作业。但是就是这样也不能让每个孩子都上学,因为家里负担不起,阿姐没得上学,是个文盲。

  后来我家的住房条件一点一点得到改善,等到1967年我结婚,向江干区房管站申请婚房,分给我闸口钱江新村21平方米的房子,这让我们感到非常非常高兴。在这个小房子里我们有了儿子。后来单位又分给我朝晖小区的这套49.7平方米的两室一厅住房,这是杭州市比较早的住宅小区,当初种的樟树都这么大了,这个老小区也越变越好了,特别是背街小巷改造后,环境更不错了。

  我们家六兄妹,每家都只有一个孩子。下一代的住宅条件比我们这一辈好,我儿子结婚后,2001年在新华坊有了80多平方米的房子。我的外甥,工作了十二三年,今年也在闸口买了商品房。

  2月18日,外甥来吃饭,我又拿出这张照片来,当年这样的住房让年轻一代很难想像。

  我看到杭州日报上征集老照片,就决定把这张照片拿出来给大家看看,这是拆迁前拆迁单位拍的,我向他们要了一张留作纪念。照片没有什么艺术性,但是却真实记录了当年的状况。看看这张照片,再比比我们现在的住房,就晓得杭州的变化有多少大。

  (杭州日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