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虐待成狂,心里健康需注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08:25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报道】朱菁菁

  一个大学生,将一瓶硫酸泼到了黑熊的身上;

  一个研究生,连续虐杀了几十只小猫;

  如今,一个东北的普通女子,又用她美丽的高跟鞋,将一只小猫活活踩死。

  心理专家说,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潜在的破坏欲和攻击性,本来可以是有益身心无伤大雅的压力发泄,却变成了残酷的行为。

  【病例 】

  早恋少女虐待小狗发泄

  南京都市心理咨询中心前段时间接待了一位少女,是在妈妈的陪伴下前来咨询的。见到医生,少女的妈妈就一句话:我的孩子虐待小狗,我怕她心理有问题,因为她是不那种坏孩子啊!

  这位叫小玲的女生在南京某中学念初二,一直都是品学兼优。但最近一学期来,家人发现她一个人时偶尔会唉声叹气,成绩也略有下滑,问她什么事情,她又说没有,就以为她只是压力太大了。

  “我们家其实给她的环境还是比较宽松的,从来不逼迫她什么,只要尽力,就算不是第一名也没关系。现在看她心情不好,正好朋友家小狗产仔,而她以前一直想要小狗,我们就要了一只。”

  小玲的妈妈介绍道,小狗来了以后,女儿也很喜欢,经常抱着又亲又摸,他们也很高兴,只要女儿不光顾着玩影响学习就好。可是不久后,他们发现小狗后腿有脱毛的情况,而且似乎没一开始那么亲近小玲。

  “一开始我们以为是小狗掉毛,要不就是得了皮肤病,带去给医生看又说没病。”直到有天回家,小玲的妈妈无意间发现,小玲正把小狗摁在地上,亲手向下揪小狗的后腿毛。

  “当时我都吓呆了,小狗明明在那里痛得直叫,这孩子竟然还在笑!”小玲妈妈焦急的对记者说。

  她的妈妈告诉医生,后来他们就这个事情责问过小玲,小玲当即就哭了出来,说“我真的很喜欢小狗啊,我也不想,可是有时候没想那么多,就忍不住去扯了。”她越想越害怕,就赶紧带着女儿去咨询医生来了。

  听完小玲妈妈的介绍,该中心的周正猷主任又仔细询问了小玲。在小玲妈妈主动回避的情况下,小玲终于说出了实情:原来,她成绩下降、欺负小狗,一切的压力来源都来自于,她喜欢上同班一个男生。

  “那个男生长得很帅气,成绩也好,以前大家经常一起讨论题目出去玩,后来等我发现就已经喜欢他了。可是他和班上另一个很漂亮的女生关系很好,我想他不喜欢我,所以就很难过。”小玲告诉医生,其实自己真的很喜欢小狗,每次事后看见小狗那个样子,她甚至难过地抱小狗直哭。

  可是只要一想到自己的事情,心情特别烦闷的情况下,她就会无意识地想去欺负小狗。“以前我在发呆的时候,曾经把纸头撕成一小片一小片的,当时心情也好了一点。可是后来我发现,小狗的叫声的确让我的心情好过了一点,所以在我难过得想哭又哭不出来、没有人可以说的时候,就忍不住会把小狗抓过来欺负。”

  周正猷告诉记者,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因为焦虑而出现施虐倾向的例子,对于小玲,应该给予的并不是单纯的指责和斥骂,而是要引导她用正确的方法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同时疏导她的心理问题才行。

  【对策】

  施虐背后的三大隐疾

  心理学家说得很清楚,如果是小小的施虐心,未必有错,甚至是人之本能,有时也是一种趣味;但如果对自己形成自虐自残,对家庭构成家庭暴力,对外呈现暴力倾向的话,就有必要反省自身了。即使不是虐待动物这样的极端行为,也要警惕施虐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的三大隐疾。

  如果你自觉压力太大,脾气火暴,虽然未必已经开始施虐,也不妨稍微自省,是不是有必要稍微安抚自己的心灵了呢?

  隐疾A:焦虑症

  “过度焦虑情绪是常见的引起施虐行为的一种原因,而焦虑症患者更容易出现烦躁不安,过度紧张和过分警惕,极端的时候甚至出现一些伤害性行为。”

  李箕君告诉记者,一般来说,焦虑症被分为广泛性焦虑症和惊恐发作两大类。前者以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或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或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为特征。

  患者经常出现焦虑和烦恼、不安、植物神经功能亢进和过分警惕的表现。

  而后者以反复出现强烈的惊恐发作,伴濒死感或失控感,以及严重的植物神经症状为特点。其临床表现往往有惊恐发作、预期焦虑和求助回避行为等。

  “焦虑和抑郁其实是相对的,一个是对未来的担忧,一个是对过去的痛苦。”李箕君介绍,焦虑往往始于对某种事物的热烈期盼,形成于担心失去这些期待、希望,它不只停留于内心活动,如烦躁、压抑、愁苦,还常外显为行为方式。如果一个人久陷焦虑情绪而不能自拔,内心便常常会被不安、恐惧、烦恼等体验所累,行为上就会出现退避、消沉、冷漠等情况。而且由于愿望的受阻,常常会懊悔、自我谴责,久而久之,便会导致精神变态,这便是焦虑症,或称焦虑性神经症。

  在咨询医生的基础上,有焦虑问题的人,可以采取一些自我治疗:

  1、增加自信自信是治愈神经性焦虑的必要前提。一些对自己没有自信心的人,对自己完成和应付事物的能力是怀疑的,夸大自己失败的可能性,从而忧虑、紧张和恐惧。

  2、自我松弛比如你在精神稍好的情况下,去想象种种可能的危险情景,让最弱的情景首先出现,并重复出现,你慢慢便会想到任何危险情景或整个过程都不再体验到焦虑。此时便算终止。

  3、自我反省有些神经性焦虑是由于患者对某些情绪体验或欲望进行压抑,而发病时只知道痛苦焦虑,不知其因。在此种情况下,必须进行自我反省,把潜意识中引起痛苦的事情诉说出来。

  4、自我刺激焦虑症者脑中总是胡思乱想,坐立不安。此时患者可有意识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读一本有趣的书。

  5、自我催眠焦虑症患者大多数有睡眠障碍,很难入睡或突然从梦中惊醒,此时你可以进行自我暗示催眠。

  6、情况比较厉害者,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使用药物。

  隐疾:抑郁症

  “现在许多人已经开始关注抑郁症的问题,但是抑郁症可以导致的结果不仅是患者的自杀倾向而已,有些患者可能出现一种扩大化自杀,结果也带有了某些攻击性。”周正猷告诉记者,比如有的患者因为自己过度痛苦,觉得生存无意义,不仅自己没有活下去的意思,也觉得自己的亲人活着同样痛苦,而萌生“一起解脱”的念头,导致杀人后自杀。“当然,这和施虐还是有很大区别,但是为了排解内心的痛苦,不排除出现这种行为的可能。”

  由于不少抑郁症患者常常伴有躯体症状,往往反复到医院求医,却始终查不出疾病,直到医生询问后才发现,患者还有情绪低落等问题,才发现为抑郁症。所以人们日常要提高警惕,如果日常出现情绪低落,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无愉快感,精力明显减退,有无原因的持续疲劳感;言语动作迟钝或易激怒;自我评价过低,或自责、内疚;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行为;失眠,或早醒,或睡眠过多;食欲不振,或体重明显下降;性欲明显减退等症状,并持续两周以上,就该考虑去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了。

  如果你确实出现了抑郁症的问题,那么在咨询医生并用药的基础上,还可以尝试下列疗法。

  1、体育疗法保证一定强度、时间和频率的锻炼,对于改善心情有很大的好处。以做健身操为例,内容包括跑步、跳绳、健身舞等,每周至少作3次,每次持续15至20分钟。散步也可以达到同跑步一样的效果,可以每天步行1500米,并力争在15分钟内走完。以后逐渐加大距离,直到45分钟走完4500米。但在开始锻炼时,须经医生的同意。

  2、营养疗法建议人们多吃维生素B含量丰富的食物,像粗粮、鱼等。

  3、精神疗法首先要承认自己精神上忧郁,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同时每当产生一个错误时,及时地予以识别并记录下来,先写下自己的错误想法,再写下一个较为实际的选择答案,这样可以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感到不被人注意,那你就换一个新方式。

  4、交际疗法善于与人结交者比喜欢独来独往的人在精神状态上要欢快得多。

  隐疾:癔症

  “常常有虐待动物者自述,在虐待动物时,自己完全没意识到,等发现的时候,动物已经遭殃,其中一部分人不排除是一种癔症状态。”周正猷介绍,癔症发作绝对不等于人们以为的精神病发作,其实只是一种歇斯底里。

  一般来说,容易发生癔症者多半对情感刺激的反应敏锐而且适时,常常一下于热情高涨,一下子又情绪低落,易哭易笑,情感变幻。“有时这样的人是很可爱的,也很善于活跃气氛、带动氛围,所以很受欢迎。但当受到挫折和打击的时候,他们也容易比性格坚强的人出现癔症发作。”

  由于癔症是一种暗示性特别强的情况,比如有的患者自觉“失明了”,他就真的感觉眼前一片漆黑,而且什么都无法看见。但是仪器检查,会发现他的眼睛一切正常。如果是癔症发作的话,专业医生的暗示治疗会比较有效。同时,平日适当地锻炼自己,有意识提醒自己“要坚强”,可以帮助防止癔症的发作。

  【分析】

  不少人都有施虐倾向

  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副主任李箕君告诉记者,其实人类本来都有破坏倾向和施虐心理。

  “在心态平和的状态下,如果不对别人、别的生物造成伤害,本身作为一种发泄手段,是可以无伤大雅地看待的。”

  比如很多人生气的时候,躲在房间里砸杯子砸枕头,只要发泄后心情好转,同时不伤害到自己和别人,那么当事人愿意,别人也管不着,发泄出来至少比埋在心里导致心理障碍要好。

  甚至,有的女性约会爱迟到,这种小毛病也被认为,是一种恋爱女性潜意识的施虐本能在作祟,不是心怀恶意,也不是她有抛弃恋人的想法。像很多女孩子恋爱时,喜欢约会迟到,或者有意躲藏,让对方等得焦虑不安,从中获得自己的心理满足。这种施虐方式有的可能是有意识的,有的则完全是无意识的,当事人并不都能感觉得到。而只要在不过分的情况下,这甚至是一种恋爱的情趣。当然,相对于施虐倾向,也有人就是有受虐倾向,同样,在不妨碍他人、不伤害自己的一定限度内,是无需过度苛责的。

  但虐待动物的行为,和上述的最大不同在于,它造成了一种伤害,不管是对于动物,还是对于其他看到这种行为的人,都有不好的影响。

  虐待动物易人格偏离

  虐待动物的行为背后,其实往往是一种心理问题的表现。“许多人看待这样的人,要么就是指责对方没有道德太恶毒,要么就是说对方心理有问题而加以歧视,这都是不对的。这样的行为应该制止,但这样的人更需要的是治疗和帮助。”

  一般来说,儿童有时更容易出现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因为孩子心理出现问题,想发泄心中郁闷、缓解紧张情绪,同时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较差,道德观还未形成,所以对于自己的行为更缺乏控制能力,也不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和意义。而新闻报道中频频见诸报端的成人虐待动物事件,其实很多当事人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其实是人的一种心理补偿作用。因为人发泄情绪时,会本能地选择安全而无害的对象,比如猫、狗这样的小动物。”但是这种状态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特别是如果虐待行为的主体是孩子时,又关系到孩子能否正确成长。有的孩子虐待小动物,是想用欺强凌弱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能力,或者是无法解决问题时的压力情绪爆发。这种处理方式,可能导致他以后遭遇心理压力和挫折境遇时,重新激发他的侵犯动机,并表现出攻击性。一些严重的情况,可能出现人格偏离,这就是严重的后果了。

  并非高知才容易施虐

  在几桩最著名的虐待动物事件中,高知者似乎成了个最受人瞩目的对象:两个都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另一个在当地也是名流,同时还是一个药剂师,这让人们更关注起高知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

  对此,李箕君介绍,并不能单纯从此来简单判断是不是高知人群的心理健康堪忧。

  “一方面,的确,高知人群往往压力比较大的,对生活的要求比较高,容易出现一些焦虑、抑郁的情况,这要承认,也是现在急需关注的;同时,因为他们对公众形象比较注意,所以公众形象和私下的形象比较容易出现反差。另一方面,一个大学生虐待动物肯定比一个没念过小学的人容易受关注,所以也不要把高知‘妖魔化’,并不是说知识层面不高、生活水平不好的人就不会出现心理障碍,不会出现虐待动物的行为。”(编辑豆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