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建设新农村,农民最需要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09:02 四川在线

  处在改革转型期的中国,由于缺乏严谨的理论支持和未来定型社会目标,短视的机会主义发展观成了改革开放的特征,使国家的改革政策长期处在非“左”即“右”的“模糊选择”状态中,尤其是在“重工轻农”的偏激式发展中,非此即彼的利益倾斜成了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主要现象,最终酿成了以三农问题为主要社会矛盾的问题成堆的社会现实。今天,当反思改革的浪潮把中国推向理性改革“中途岛”时,中国终于迎来了矫正改革航向的机会。

  三农发展,是中国崛起没有理由忽视的基础支柱,不论中国的现代工业多么重要,三农发展都是中国的生命基石,这是由中国人口大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因此,三农发展与现代工业是不分彼此同等重要的。日前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展现出来的政治智慧,最终让全社会认识到了“农民不富,中国不富!农业不强,中国不强!农村不好,中国不好!”的“中国真理。”由于过去改革开放的种种原因,使三农发展在中国经济奇迹面前显得相形见拙,处于掉队位置,占人口2/3的庞大农民群体不但在改革进程中牺牲最多、贡献最大,而且分享的改革成果最少、利益最小,最终“沦陷”为中国最大的弱势阶层。这一现象不但严重地影响到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而且还演变成了中国社会最大的潜在危机因素。正因为此,中国高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急”改革战略转向(详见愚下昨日文章《牢骚怪论:“内需”与“内急”的改革新方向》)一文,才会取得多年来少见的广泛改革共识,并得到了全社会一致的拥护和支持。毫无疑问,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最大最复杂的问题,只要解决好了三农问题,中国社会的其他问题都将有可能迎刃而解,换言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改革,就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内因突破口。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两会的高调、报告的定向、规划的蓝图、代表的热议、传媒的引导、国内的参与、国外的关注等等现象,构成了中国未来理性发展的光明前景。两会的大幕已经落下,新农村的建设已经启动。寻着《十一五规划》新农村建设的六条主线,第一,发展现代农业。第二,增加农民收入。第三,改善农村面貌。第四培养新型农民。第五,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六,深化农村改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社会帮助农民,这一系列的新农村实施方案,全社会好像没有任何理由怀疑这样的改革方向。其实不然,蓝图固然不错,目标非常明确,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究竟最需要什么?却并没有明确的答案。

  谁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国家有关重大的国计民生发展决策,都必须获得强大的政治支持,没有政治支持的任何重大决策都是无效决策。而政治支持的表现形式是通过民主制度这一程序完成的,而中国的民主制度程序就是两会决策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十一五规划》也正是在这样的民主制度决策机制下获得政治支持的。尽管如此,通览《十一五规划》,六条主线告诉我们,建设新农村的第一生产力始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农民,而其他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努力都是辅助力,即便是注入的科学技术,也只能算是第一辅助力。既然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第一生产力,那么,农民就必须享有与支配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政治地位和民主权利,才能让新农村的建设减少阻力,一帆风顺。但遗憾的是,有关农民在建设新农村的改革中应有的政治地位和民主权利,不论是本次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十一五规划》,几乎都没有涉及到这一重要问题,是疏忽?是大意?还是其他原因?愚下不得而知。

  平等的政治地位,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民主的决策权利,是制度的必然选择。众所周知,几十年来,中国农民一直被二元化的户籍制度排除在平等的政治地位之外,而遭受诸多不平等待遇,从基层到高层的各级两会民主制度,农民的民主权利始终难以表达。也就是说,假如千载难逢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改革机会,都不能解决农民的政治地位和民主权利的话,新农村的美好梦想能否实现,的确难以预料。对于这个问题,不论是两会代表的热议,还是“正确舆论导向”的宣传报道,不论是《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十一五规划》,都鲜有提及,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政治地位的平等,农民就有建设新农村的主人翁意识冲动,民主权利的实现,农民就有当家作主的社会责任感。假如农民不能享受政治地位平等的待遇和实现民主权利的渠道,那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社会帮助农民的新农村建设的所有举措和办法,不论从底气还是口气上看,都有可能沦为对三农的补偿或者施舍的尴尬嫌疑。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该做得到。废除二元户籍制度,两会增加农民代表,让农民享受政治平等,让农民拥有民主权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不会是画饼充饥,才不会是纸上蓝图。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究竟最需要什么?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