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烫头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09:05 上海青年报

  ■文/龚静

  烫头发是20世纪70年代女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说来,烫头发是和喇叭裤四喇叭一起时兴起来的。开始,镇上的人有点看不惯这喇叭裤,穿它的又是高中没毕业就去了工厂的姑娘小伙。但看到穿喇叭裤的姑娘把辫子散了,

烫成“长波浪”,不要说女孩们,妈妈辈的其实也暗羡着。慢慢的,大家也开始做裤口稍稍喇叭的小喇叭裤,琢磨着如何让平直的头发卷起来,额头上的刘海还像一朵菊花似的。

  不着急去理发店,城镇人喜欢自己想办法。一种最简单,晚上以小夹针一缕缕将头发夹了,早上起来,如绵羊毛似的,不过这种方法适合局部,比如刘海鬓发什么的,且“胜利果实”不易持久,上午的“风头”到下午就散了。另一种比较持久,改夹针为粗电线,黑色绝缘体,工厂里用剩的。电线尺余,将头发弯成“S”形固定,几小时后抽去电线,扎成的“马尾巴”就颇为弯曲自如了。电线卷发的缺点是晚上睡觉不舒服,硌得难受,整夜侧躺总不是法子;况卷曲持久度虽有所提高,但隔了夜就一马平川了。再接再厉。有的女孩子烧热了铁钳子,土法上马烫头发,碰上技术不熟练者,看上去吓咝咝的,像在施刑。这时候,电梳子的应运而生就仿佛是及时雨了:金属做的梳子,绝缘体的手柄后拖着电线,通了电,可以直接弯曲头发,一时间,家里有把电热梳子仿佛也很时髦的。但,问题又来了,电热梳齿宽、间隔疏松,烫出来的头发有明显的梳子印,一棱一棱的,不柔和,女孩子不喜欢,她们喜欢自然的不显山露水的那种卷曲,仿佛天生似的。

  终于盼到了冷烫精,虽然味道呛鼻,到底一次做过,至少受用一月有余。不过,冷烫精自己做起来比较麻烦,需要一绺绺头发涂抹,用一个个带橡皮筋的小竹条卷起来,再包上热毛巾,若需要烫得“深”些,就要钻在电热罩里焐上半小时,家里就相形见绌了。

  那种家庭式的小理发铺出现了,该算是早期的个体经营,市场经济萌芽。楼下大平房后院右厢房的包家女儿夫妇腾出间小屋,开了理发铺。丈夫是外乡人,姓孙,入赘上门,瘦,眼大,鼻子尖,包姓家族里有些亲戚似乎不大看得起他。但他手艺在身,说话不多,侍弄头发耐心,收费不高,街坊邻居热情帮衬他的生意。铺子外摆着条木长凳,等候的女人们打着毛衣,说着闲话,或捧本《八小时之外》———依现在的话说,这是当时的“时尚”杂志。小小理发铺设施简陋,早上热闹直至夜里,倒像是因地制宜的女子俱乐部,不需募集会员,全部自愿参加。理发铺的生意也很灵活,整体局部结合,有的邻家妈妈家里洗了头发来吹吹风,有的自己拿了冷烫精来,有的阿婆剪了发回家自己洗头。很长一段时间里,周围的女人都到小孙的理发铺烫头发。每逢节日,门外一条长凳是不够坐的,一地又一地的头发,包老太太来不及扫,煤饼炉子着急使不上劲,一壶壶热水恨不得快速滚沸。

  后来,烫发的花样多了,冷烫精升级换代,街上小理发店渐渐多起来,人流分散了,包家理发铺慢慢冷寂。80年代中期,他们也像大多数老邻居一样,搬离了老街。是否继续理发,就不知道了。走在21世纪的城市马路上,每每看见那些装潢得很“现代派”的理发店,写着“发型屋”、“形象设计”、“xx造型”之类店招,我总会想起包家的理发铺子,想起尖鼻子小孙,其实去那里的人大多不知道他的名字,当然小孙也不会知道他的理发铺会存在于一个人的时代记忆中。

  头发的风波似乎从来就没有停歇过,头发的长短总不囿于头发的事情,“留辫子不留头,留头不留辫”的历史我们还记得,谨慎小心地把头发烫卷了,也是历史的段落,及至今天卷卷直直的头发随意变换,赤橙黄绿瞬间变颜,哪怕剃光了头发,头发的含义依是丰富。旧貌换了新颜,旧瓶未必装新酒。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