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09:38 南方日报 |
民意时评 零点调查发布的《2005年度零点中国公共服务公众评价指数报告》显示,文化娱乐设施和资源在我国农村地区极度匮乏,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在农村普及率仅为5.9%,90.3%的农村居民表示当地没有任何可供借阅图书或音像的公共图书馆。 这让人不禁联想到最近成为两会和国人议论焦点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话题。我们究竟要建设一个怎样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当在新农村建设中处于怎样的地位?在我看来,能否对文化进行刷新正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 有人认为,经济建设应该先于文化建设,有了经济基础才能种植文化的根苗。这种将经济与文化机械分割的说法是不能让人信服的。实际上二者是互相促进,并行不悖的,任何一方的缺席都将导致社会的失衡。只有生长在深厚文化土壤上的经济才是稳固而可持续的,GDP本身的增长并不必然增加人们的幸福感,物质的增长应当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为文化的繁荣提供养分。 没有既根植于悠久的民族传统,又吸收世界先进思想的文化根基,再庞大的经济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沙滩楼阁,总有难以为继,轰然倒塌的一天。清代的康乾盛世,根据学者的研究,当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仍是世界第一,就算人均下来也不太差,但在文化上,传统文化已经被“文字狱”箝制得了无生气,西方新兴的资产阶级文化又被隔绝于国门之外,这就为“盛世”埋下了危机,终于在一百年后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而一败涂地。 在历史上我们常见到强大的帝国因文化上的保守而走向没落,却很少看到掌握了先进文化的民族长久处于贫困之中的,因此可以这样说,经济落后并不可怕,文化的停滞不前才是致命的。如果把新农村建设仅仅视为物质化的盖别墅、修马路,那未免贬低了中央这项决策的战略意义,能否在农村地区造成一种新的文化,能否让广大农民成为具有自主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的现代公民,这才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指标。 要成为具有现代意识的公民,起码有几方面的观念需要更新:以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的观念代替小农经济的经验;以为社会服务的公德代替家族利益至上的私德;以自觉维护法律的法治观念代替只服从于权力和利益的实用主义;以积极参与的民主观念代替事不关己的臣民观念;以独立自主敢于创新的个性代替随波逐流的惰性;以理性精神代替蒙昧主义。 当然,观念的转变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靠搞运动是没有效果的,但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促成这种转变。在观念的转变方面,物质建设是有很大作用的,比如在一个整洁高贵的环境中,习惯再不好的人也不好意思随地吐痰,因此我并不反对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盖别墅、修公路,只是反对那种仅仅盯着物质进步的思路。再有就是直接的文化设施的建设,零点调查的报告反映农村地区在这方面尤其薄弱,迄今为止,阅读仍然是接受文化洗礼的最有效方式,但绝大多数农民都没有条件接触到图书馆,很难想象在这样的条件下,农村的文化建设能取得什么样的进展。文化建设需要硬件的支持,我想应该把图书馆、剧院这样的文化场所也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的名单,当然,建好之后如何用好管好也是很重要的问题。 韩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