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河南村”用品质赢得尊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10:42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 ||
河南修鞋匠沈向洪碰到大连老人收费减半,对下岗职工免费。河南务工女申丽云带领河南民工义务为社区扫雪……这是一群在大连谋生的河南人,他们住在拥挤不堪的小平房里。但这个有六七百人的河南务工群体却赢得了大连市民和社区干部的尊重和好评,并引来了当地媒体的关注。面对城市相关职能部门对管理外来流动人口颇为头疼的今天,“河南村 ”缘何能与当地和谐共处并名扬大连?3月16日,本报记者赶赴大连市长江社区,亲身体会了“河南村”淳朴的村风民约。“河南村”之修鞋匠的“惠民政策” 沈向洪的修鞋摊位于大连长江社区中长东五街,3岁时患小儿麻痹致残的他来自信阳农村。看到记者采访沈向洪,家住大连机车厂家属院的古圣有大爷走到记者跟前说:“你是河南来的记者?可得好好写写这个好小伙子,他人实在,口碑特别好。这些来修鞋的都是他的回头客。” “我经常找他修鞋,他干活实在。同样的活儿,别的地方要3元,他最多跟你要两元。碰到一些缝缝补补的小活儿,他根本不要钱。”古圣有大爷告诉记者。 “小伙子就是好,我上次修鞋的钱,他说啥都不要。”正说着话,一位家住鞍山路名叫罗福荣的老太太走过来说:“他以前在那边修鞋,我是他的老客户,现在他搬到这里了,我就到这里找他修鞋……”在记者采访的八九分钟里,先后有五六名大连市民夸这个好心的修鞋小伙儿。 “我就是在向魏青刚学习,我觉得自己这样做也是在塑造河南形象。”沈向洪笑着告诉记者,魏青刚是他的信阳老乡,他一直把魏青刚作为学习的榜样。他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对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修鞋费用减半,对于下岗职工免费,对于一些贫困户,他也不要钱。 “河南村”之九点前为何不收废品 “他们家三世同堂,十几口人吃一锅饭,从来没有吵过架。”长江社区刘莉副书记给记者推荐的53岁的沈贵堂来自信阳,刘副书记说他家特别和睦,是个勤劳治家的模范。但记者发现,老沈不但治家有道,而且对社会也很有爱心。一个收废品的农民工,竟然曾为大连市的慈善活动募捐。 “我们家11口人都是在一个锅里吃饭,两个月前刚分的家。”3月16日下午,在老沈家低矮的平房里,老沈说,分家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家人处得不好,而是老伴有病,儿子和媳妇担心他们的妈妈一个人做饭受累,就要求分家。 “要是人与人之间总能为对方考虑,我觉得这关系就好处了。”老沈告诉记者,这是他的治家之道,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准则。 “我在上午9时之前从来不会吆喝着出去收废品。”老沈说,他不能为了多挣几个钱,就影响大连市民的休息。收废品要遵纪守法,比如看到有人卖的像是偷盗的电力设备等不该收的东西,就是再便宜他也不要。 去年11月,老沈拉着架子车上街收废品,当他走到大连市五四广场时,两个小学生捧着一个写有“百万市民一元捐”的募捐箱走到他面前说:“爷爷,请你捐钱。”老沈马上拿出一元钱放了进去。“虽然我钱不多,但这份心意一定要尽到。”老沈告诉记者。 “河南村”之不拿工资的“院长” “院长”是社区给申丽云封的只工作不领“工资”的官儿,管辖着他们住的大杂院。 “啥院长呢,不过是领着大伙儿打扫一下卫生,帮助社区发个小东西。”3月16日下午,在申丽云位于三春街的大杂院里,这名来自驻马店上蔡县的妇女笑着说,社区对他们外来人口照顾得非常周到,她这样做也算是一种回报吧。 说起领着大家扫雪的事儿,申丽云说,那是今年刚过罢年,大连下了一场大雪,路上的积雪一时半会儿没人清理。社区有关领导问她能否找几名河南老乡把路上的雪打扫一下。正在家里忙着干活的申丽云当时就放下了手里的活儿,到院里吆喝起来:“有谁在家,大家出来把路上的雪扫扫。”申丽云在大杂院里转了一圈,很快,十几名河南老乡拿着铁锹、扛着扫帚出来跟着申丽云到大路上扫起了雪。 “河南村”之“河南村”的“豫剧名家” 《大连有个和睦勤劳的“河南村”》这篇报道称赞在长江社区组织外来务工妇女庆三八节的整场演出中,河南妇女唱起了主角,她们家乡的豫剧当然最受欢迎。 唱豫剧的妇女是36岁的马菊花,她唱的《花木兰》选段受到了社区居民的热烈欢迎。马菊花来自驻马店上蔡县,来大连已近5年。 社区工作人员张辉告诉记者:“也许你们那里会唱豫剧的多,不觉得这有多好,但在我们看来,她唱得太好了。马菊花现在是我们这里的豫剧名家。”“只要我们社区组织活动,马菊花总会积极参与,给我们社区增添了不少快乐。”张辉说。 “过年时社区免费给我们发年画,社区对我们外来人员可好了。人家有活动,咱说啥也得捧捧场、凑个热闹啊。”马菊花说。 “河南村”之“河南村”的希望工程 虽然这些河南老乡在此打工挣钱并不容易,但他们在供应孩子上学方面却从不含糊。老沈的3个孙子、1个孙女都在附近的抚顺街小学读书。为不耽误孩子上课,老沈的老伴早晨5时多就起来给他们做饭。而孩子们也非常争气,大孙子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其他几个孩子都是班里的优秀生。晚上几个孩子回来后,识字的两个儿子就辅导4个孩子学习。 申丽云对儿子的学习也抓得很紧,每天至少要辅导孩子学习两个小时。申丽云说,她最大的梦想就是让孩子上大学,这是他们家的“希望工程”。 长江社区刘莉副书记告诉记者,这些河南务工者对孩子教育相当重视,据他们调查统计,没有一个河南民工让孩子在家辍学干活。 “河南村”之大连人眼中的“河南村” “他们挺团结的,没见过他们打架,连吵架的都很少。也没听说他们做过什么危害当地的事。平时碰到下大雨,谁家的被子放在外面没人收,这些河南老乡准会帮着收起来。”家住长江社区的大连市民孟芮华告诉记者。 “知道那个河南村啊,大连晚报都报道过了,要是所有外来务工者都像他们那样就好了。”家住大连市星海广场附近的张力先生说。 长江社区王伟书记说:“他们身上的质朴、勤劳品质令人感动。别看他们住的都是破旧的楼房,可他们真的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他们见到我们也特别亲切,经常主动和我们打招呼,彼此就像亲戚一样。” 大连晚报记者唐榕说:“虽然他们从事的都是城市里最脏、最累、最苦的工作,可他们却生活得非常乐观。” 链接“河南村”背景简介 大连市沙河口区中山公园街道长江社区有居民近万人,外来人口近千人。而来自河南省农村的务工人员占绝大多数,他们集中租住在三春街和同春巷一些平房、旧楼内,被附近的大连市民亲切地称为“河南村”。 他们大多来自驻马店、信阳等地,因同乡关系相互介绍聚集于此,十余年来,人越聚越多。他们不少人已经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并把所在的社区当成了自己的家。有的在此生活了十几年,有的一张嘴就是满口的大连话。 编后 河南省是外出务工大省,据不完全统计,现有1500多万河南人外出务工,河南人以自己勤劳、淳朴的民风无怨无悔地劳作,他们艰辛地追逐着对生活的梦想。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他们只是身体力行地改变着世人对河南人的看法,为树立河南良好的形象而默默无闻地努力着。 现在,大连“河南村”的老乡们,正在以其行动告诉我们:维护和塑造河南形象,不仅仅是英雄们的事情,也是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河南人的事情。我们要用发展来赢得尊重,不仅要用发展的业绩来赢得尊重,也要用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品质赢得尊重。 □记者温中豪文图 沈向洪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大连人对河南人的尊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