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企业招聘设圈套陷阱:留下创意"踢"走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13:32 东方网

  如今求职当中的陷阱又有了新名堂:应聘者的创意屡屡遭企业剽窃。智联招聘近日调查了2000多名求职者,其中55%受访者表示自己曾被招聘企业“坑”过。这些企业利用求职者急于找到工作的心理,设下各种招聘陷阱,其中新出现的企业剽窃应聘者创意的“智力陷阱”占到23%;另外比较突出的还有试用期陷阱,占25%;收取费用陷阱最多,占了27%。

  广告界“智力陷阱”多

  

  应届毕业生小陈是设计专业高才生,设计稿应征曾连续多次获奖。后来他找工作应聘某广告公司,公司在看了他许多设计作品后表示再要“检验”他的真实水平。于是,在接受公司提出的新设计一家商场展示布景图任务后,小陈很快拿出了自己的创意设计作品。

  谁想几天后,当他还在等待公司通知时,却意外地发现自己的设计已在某商场按图施工了。对于小陈提出的责问,该公司负责人却轻描淡写地说,相同的设计图也是有可能的。

  据了解,企业剽窃应聘者创意的“智力陷阱”在广告界很普遍。一些广告公司的老板在实施对求职者的智力侵占后,还得意地认为,公司和求职者并没签下任何协议,他们去告也没用。

  剽窃“好点子”防不胜防

  

  调查表明,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甚至个别大型企业都利用求职者在应聘考试中急于表现自己的心理,将公司新接下的项目作为考试题目直接交给应聘者完成,在不付出任何成本的情况下骗取应聘者劳动成果。此种现象在广告界、商业设计、咨询业表现最为突出。

  在各种剽窃行为中,发生最多的要数剽窃他人的“好点子”,有59%的被调查者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被求职者公认为“防不胜防”;其次是剽窃人家的观点、文章,剽窃人家的设计和程序,分别列第三和第四位。

  智联招聘专家介绍,“智力陷阱”是指以考试为名无偿占有程序设计、广告设计、策划方案、文章翻译等。与试用期陷阱及收取费用陷阱等相比,“智力陷阱”更隐蔽、更冠冕堂皇,也更无耻。尤其以考核为借口,堂而皇之地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性质更为恶劣。

  提交创意设计留好证据

  

  面对以上种种招聘陷阱,职场专家指出,政府劳动监察部门应加强审查,特别是对中介机构的《营业执照》、《职业介绍许可证》以及《收费许可证》的审查,加强对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权益的监督,只有政府机构的重拳出击才是彻底铲除职场骗子的主力;同时,求职者也一定要擦亮眼睛、提高防范意识,切不可因为求职心切而为骗子所利用。

  专家特别提醒广大求职者,由于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很多企业、劳务中介公司会利用求职者急于想找到工作的心理忽悠求职者。因此,无论在求职过程中,还是在日常工作中,求职者都需要提防各种求职欺诈行为,特别要防范剽窃自己的创意。提交自己创意设计、提供“好点子”时,最好留有创作的证据;一旦遭遇剽窃行为,必要时可以通过法律维护自身的权益。职场打假和维权,同样需要打不法老板的假,以维护求职者的正当利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