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拜师做豆腐 中看可中吃?监管遇“空白”呼唤“入市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13:38 大众网-鲁中晨报

  “3.15”给不少食品亮起了红灯。全国各地都围绕食品质量,展开了一系列行动。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抽查腐乳、豆腐干、豆腐皮时,抽样合格率仅为70%。

  那么,淄博的豆腐市场现状如何?白嫩的豆腐真的可以放心吃吗?记者以学艺的形式调查了近一周。

拜师做豆腐中看可中吃?监管遇“空白”呼唤“入市制”
▲ 张店城区一早市上的豆腐,很快就会卖光 (康嵩 柴刚 摄)
拜师做豆腐中看可中吃?监管遇“空白”呼唤“入市制”
▲ 废弃的冷库,就是一个豆腐作坊 (康嵩 柴刚 摄)

  □ 现状篇

  探寻城区豆腐来源

  3月4日7:00许,张店区华光路附近的一家农贸市场。

  三四家豆腐摊点的黄褐色案板上,纱布下面的豆腐还冒着热气。“豆腐多少钱一斤?”“一块四。”简短的对话后,一名摊主熟练地为顾客切、称、装,刚切过豆腐的手,麻利地伸向腰间的皮包,抓出一大把零钱递到买主手中。

  很快,案板上的豆腐还剩三分之一,“快卖完了,俺这浆豆腐好吃,回头客多。”摊主乐呵呵地说。见记者感兴趣的样子,摊主介绍说,市面上的豆腐不外乎浆豆腐、石膏豆腐和卤水豆腐3种,做法大都相近,分别用3种原料点制而成。“石膏豆腐中看不中吃,但制作方法简单且出数,一斤豆子可出2公斤多石膏豆腐;卤水豆腐口感要优于石膏豆腐;浆豆腐是北方传统的做法,工序繁琐但老百姓爱吃。做石膏豆腐和卤水豆腐的,卫生条件不仅差,极少数还兑有添加剂。”

  记者走访中发现,在市场上卖豆腐的摊主们,论做豆腐的时间长短,少则近10年,多则几十年。“做豆腐,是从古至今传下来的手艺,论技术,谁比谁也差不了多少。”一名摊主如是说,在市场上卖豆腐,除了交些卫生费和摊位费,从来就没有办过其他手续。

  张店城区的豆腐来自哪里?4日下午,记者走进张店西郊石家村内的农贸市场,试图找到答案。

  记者从村民口中得知,石家村大部分村民都会做豆腐。一进市场,就有四五家豆腐摊点。“这个时间来卖豆腐的,大都是从城区农贸市场没卖完的,返回到村中继续卖。”几名摊主说,村里的豆腐作坊大都以家庭式为主。

  一名摊主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本村有800多户人家,至少有150户经营豆腐坊。按每户每天做1块豆腐来算,每块豆腐65公斤左右,这个村一天就能出大约10吨豆腐。

  记者在良乡社区附近的农贸市场走访时了解到,目前,本村的豆腐坊从原来的百余家减少到近60家,且以外地人在此租房经营的居多。除了供应张店市场外,小型餐馆饭店以及一些幼儿园也是“大客户”。

  □ 学艺篇

  拜师学艺“长见识”

  3月4日17:00许,在张店人民西路附近,记者与中年妇女李应(化名)如约见了面。此前,记者说服她教记者学做豆腐这门手艺,她一再说不难学,只要跟着做几次豆腐就能会。

  跟在她身后,穿过一条狭长的小巷,记者在一扇锈迹斑斑的铁门前停住了脚步。“我的豆腐坊就在里面!”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去,院中最西头的一扇铁门引起记者的注意。

  走进院内,只见七八间平房早已破烂不堪。“这里原来是一个废弃的冷库,我租下来做豆腐,干了3年多。”李应说。记者进屋后,约30平方米的豆腐坊内,一股酸腥味扑鼻而来。屋内被水缸、炉灶、电磨等物品挤得满满当当,靠西墙垛着10余袋黄豆,一张单人床上堆放着旧衣服与卖豆腐的秤,低洼不平的地面上留有一滩滩脏水,墙面上挂着蜘蛛网。

  李应走到墙角一个袋子旁,麻利地用瓢舀出几十斤黄豆,放入地上的一个大盆内,然后倒入清水,她说第一步先泡豆子。“里面没有坏了的豆子吗?”记者问。

  “没事,这是从市场上批发的,质量不错。”李应说。原来,出豆腐的头一天下午,就要生炉子、泡豆子,做好准备工作。

  3月6日凌晨,大多数人还在梦乡的时候,我们按照事先约定来到李应的豆腐作坊,屋内传来“嗡嗡……”的机器声,那是电机带动电磨子转动的声响。2:00许,我们再次走进入李应的豆腐坊。

  进屋时,李应穿着一件黑蓬布的外衣正在压浆,只见被打成糊状的一大坨豆子,用白色纱布担在半空中,随着“工”字形木梁上下晃动着,在重力挤压下,乳白色的豆浆透过纱布,流进地上的铁盆中。不一会儿,见盆内的豆浆即将溢出,她拿起挂在墙上的一个黑乎乎的皮管,一头插进铁盆中,另一头伸进铁锅内,用电泵往里面抽入豆浆。

  她拿出一个较细的黑皮管,一头插进水缸上面的水龙头,另一头也注入铁锅内。记者发现,两个皮管“入锅”前,挂在布满灰尘的墙面上,皮管两头还残留着白色凝结物。“皮管子不用洗吗?”我们问。“偶尔用清水冲冲,不碍事。”

  一个小时后,见锅中乳白色的豆浆煮沸,李应说,“点豆腐的时候到了。”李应迅速拿起落满灰尘的一个缸盖说,缸内就是点豆腐用的原浆,她顺势从浑浊不堪的原浆内舀出一桶原浆。“原浆越陈,点出的豆腐就越好吃。”她说。“那多长时间换一次?”记者问。“夏天热,得经常换,天冷了就无所谓了。”她答道。

  当日5:00许,在李应准备做第二块豆腐之前,记者发现,抽生水、豆浆和豆腐脑,她用的是同一个黑乎乎的皮管子,管子头表面布满了黄褐色的凝结物。

  将黄豆打磨好后,李应将打成的面状糊糊,倒入旁边的大缸内。接着,她将用过的塑料桶内的及电磨机上所残留的糊状液体,用清水涮过之后,也倒入缸内准备出豆浆。“至于这么节约吗?”记者问。“也不全是,打磨一次机器如果不清洗,坏得快,再说平时都这么做的。”记者听后愕然。

  □ 探索篇

  市民无“放心豆腐”概念

  3月15日,淄博协和豆制品经营部。

  左德涛,作为经营部的负责人,为筹划建成属于自己的一家豆制品的企业,他心存忧虑,担心投资几十万元在建的规范化豆制品加工厂,投产后可能“难以维计”。

  “拿周村乃至淄博整个豆腐市场来说,周边农村的小作坊能占到一半以上,用省事的豆腐机生产豆腐或豆浆的能占到三成。”左德涛担忧地说。从2002年他所经营的店面式豆浆店的开业,到现如今投资1800多平方米的厂房基建中,一路走来的左德涛感触颇深。他认为农村小作坊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取缔,让豆腐市场走向规范化,还需各方努力。

  什么样的豆腐才叫“放心”?记者近日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对于豆制品市场的生产标准,国家尚未出台,也未有相关行业标准,这成为小作坊屡禁不止的真正原因所在。

  “豆腐摊点的流动性大,取缔是不现实的。”张店区卫生防疫站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因做豆腐是一门传统手艺,不可能使从业人员丢掉手艺和饭碗。仅因为未办理相关证件,达不到有关要求,就取缔的办法是不现实的。

  一名摊主向记者道出,她做豆腐20多年了,手艺是祖辈们传下来的,一直这么做,已被百姓默认。当然也不排除个别摊主放入添加剂、色素和石灰粉等迷惑消费者的眼睛,可从未听说过做豆腐也要按“标准”。

  在采访过程中,家住张店的张先生认为,从古到今,豆腐的制作工序就是那么几个步骤,脏也脏不到哪去。从农贸市场买豆腐方便,买菜的时候就顺便买上了,没吃出啥质量问题,难道还要去超市买,那里的豆腐就一定干净?

  “市民的食品消费习惯还必须同步引入质量概念。”左德涛认为,市民受传统的消费观念影响,方便、快捷甚至足不出户,就能买到豆腐吃,是市民第一所想。至于豆腐的“放心”程度,只要没吃出啥毛病,市民们也就“放心”了。

  □ 监管篇

  管理遭遇“空白”

  “以前政府部门也经常开展豆腐市场整治行动,一些黑作坊‘风紧’就收手,‘风过’又接着干,你一点脾气都没有。”一名消费者对记者说。

  张店工商分局市场合同管理科一名负责人介绍,豆腐摊点规模小、经营流动大,对其监管有一定难度。由于豆腐作为直接入口的食品,制作、经营人员应该有健康证等基本证件,但来源于周边农村的小作坊,独家独户分散经营,给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有关部门人士认为,一件产品在生产、销售等不同阶段应有不同部门监管及严格分工,目前部门之间还未形成信息共享。

  “豆制品应当在政府的规划下、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集中生产。”淄博市政协委员孟刚认为,关键是要建立一种长效的行业管理机制。既要使政府各部门执法上密切配合,也要发挥豆制品协会行业自律的作用。通过外省地市成功的经验,行业协会与政府职能部门密切配合进行市场规范管理,是十分可行的方法。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淄博市还未成立豆制品行业协会。业内人士认为,如果有人牵头及龙头豆制品企业的带动,行业协会的成立并非设想。

  左德涛等几名业内人士表示,就目前来说,淄博的豆腐市场潜在需求仍然很大。如果实行豆腐市场“入市制度”,对那些地下黑作坊、小作坊,可通过有关部门监管,如果在农贸市场上发现不合格豆腐,将依法追究摊主乃至市场管理者等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另外,职能部门应对不合格豆腐做到及时检测与监控,以确保豆制品的卫生安全,向市民推荐品牌放心豆腐。只有这样,放心豆腐才能在淄博市场上“一统天下”。 (a12)本报记者 康嵩 实习生 柴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