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垄断高薪:橡皮泥还是落幕戏?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0日18:00 光明网 |
邓海建 垄断行业的“高薪谜局”成了中国改革中“东方不败”,在倍受诟病中依然扶摇直上。3月14日《信息时报》消息:代表委员建议垄断行业涨价应先降其员工高工资。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来临之际,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纷纷为如何保护消费者正当权益献计献策。有代表建议,公共事业不能以“成本增加,不涨就亏损”为原因一味涨价,要涨价,得先把其员工的高工资降下来。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预言:垄断断者,通过经常保持市场存货的不足,以远远高于正常的价格出售他们的产品,从而无论在工资还是在利润方面都提高他们的报酬。行业薪资的差异本来就是各家唱各戏的事情,自然有市场规律去归置,但垄断(尤其是因为行政而取得的垄断地位而非因为高新技术取得的垄断)行业薪资过高,就是一种基于权力配置下“余荫效应”的社会不公——民间流传“能力强不如入对行”是为注脚。一边是政府心急火燎地盯着基尼系数往上窜,一边是体制内的收入差距在垄断的烟雾弹下嚣张,垄断企业“高处不寒”的薪资:是一块无限自由裁量的“橡皮泥”还是一场计划回光返照的“落幕戏”呢? 如果说垄断高薪是一块橡皮泥,被裁减和消弭的就是消费者的利益和国家利益。一边叫着亏损“不涨价不成活”,一边又工资节节攀升,玩的就是超额利润下的心跳游戏。超额垄断利润是有是无,是高是低,关键在于产品由谁定价、如何定价。国际上垄断行业产品服务价格通行的做法是,给其职工以中等稍偏上的工资,以社会平均利润率作为企业利润率,最后才计算产品价位,即生产成本加职工工资,再加上平均利润。但是我们垄断行业在“听政会即涨价会”的帐单上开列的只有感性的“哭穷”理由:理由ABC都是要涨,在“独立专家”稀缺的年代、伪专家也站在垄断企业一边鼓噪着,但成本核算、绩效审计等单元大抵是一笔糊涂帐。垄断企业通过高工资消化着超额利润,实际上也是在变相消化着国家利益,国有资产在工资配置的“橡皮泥”里合理合法地流失着。 如果说垄断高薪是一场落幕戏,消费者(或纳税人)为它无偿伴奏了太长太长的时间。在工薪阶层成为缴纳个人所得税主要阶层、个人所得税已基本失去其合理调节收入功能时,垄断行业工资分配的有效监管也遗憾地一齐缺位着。这场靡靡之音起码有两大危害:一是垄断高薪下劳动力价格扭曲对高学历人员就业抛了一个“限制级”的眉眼:畸高的工资却使得其员工人数低于市场均衡条件下的用工量;而垄断高薪作为高学历人员就业参照系,也扭曲了他们对自己报酬的定位,增加了觅职成本,延长了觅职时间。二是这出戏本身就是对我们分配体制和分配原则的一个反讽,高薪垄断所垒起的门槛也使得一些“黑行规”衍生出畸形的产销利益链,反过来这些庞大而臃肿的链条又盘根错节地阻挡着民资竞争的步子。 有趣的是:垄断高薪即使在舆论和学界的“炮轰”之后,不但岿然不动,反而继续高着,可见,所谓的“限薪”还只是治标之策,解颐之方是打破行政性垄断体制,让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竞争中来,通过竞争做大这些“产业蛋糕”,让垄断高薪叫嚣着涨价吧,当消费者不再买单,看你还能涨到明天的明天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