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老城区里的现代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3日09:17 大洋网-广州日报

  徐南铁

  我以前不知道作为记者和编辑的陈丹苗在写小说。虽然多年前就认识她,但是算不上很熟,平时并不经常联系。而且我近些年读小说比以前在大学里教文学时少多了,不知道她已经出版过好些小说。所以,当某一天她拿来《并不是想象的完美》这一部书稿让我看看的时候,我当时的态度或许有点漫不经心。生活中免不了要看看别人的书稿,很费工夫。也

遇到过实在太差的,为之头疼。加之近来自己的工作正处于最忙的阶段,不是很愿意分心。

  但是既然答应了,就不得不看,我是利用春节的假期把陈丹苗这部书稿读完的。说实话,一开始我只打算随手翻一翻,希望能够说上一两条意见就行。但是读起来却发现,陈丹苗的小说能够抓住人,读下去不但不觉得是苦役,甚至觉得放不下来,愿意跟着故事的脉络往下走,尽管它并不是一篇精心设置悬念、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小说中的两个主人公袁放与古云兄是各有个性的大男人,他们从小交好,但是性情不同,生活道路不同,遭遇也不同,虽然相互间都非常看重这份友谊,却因为生活态度的不一致,他们的友情总让人感到其中含有隐隐约约的危机。这种危机感就像一股暗流在两人的日常生活琐事中涌动,陈丹苗让我们慢慢感觉出来了,而且是让我们在欣赏这两人的友情的时候感觉出来的。这两个都不是坏人,对朋友都算得上仗义,许多往事和种种细节都在叙说他们之间久远的情谊和密切的联系,所以读者在徜徉于小说中那种似乎平淡如水的岁月时,在感受着他们的友情同时也感受着那股暗流的波动时,不免为他们的关系担忧,为潜伏的危机紧张,甚至还会为其中一个的某些所作所为而感到遗憾。由此,读者就陷入了作者所预设的“圈套”———越是欣赏,越是觉察,就越是为他们担心,为他们惋惜,因为眼见着一种美好的东西正在逐渐销蚀、溶解、坍塌。

  尽管大多数读者都可以想见,作者定然会在小说的结局撕开他们之间温情的面纱,让他们分道扬镳,甚至由交好而交恶。但是这种“预见”并没有阻断读者的阅读兴致,因为袁放与古云兄确实是顶要好的朋友,历史已经证明,邻里街坊都知道,那么他们最终是怎样无可奈何却又是水到渠成地走到分手的最后一步呢?关于命运,关于友情,关于性格的追问,使得读者不知不觉跟着作者的笔触步步深入。

  袁放与古云兄这一对好朋友终于由亲密无间到反目相对,在失去友谊的同时,还导致了各人事业和情爱的变故。他们的命运悲剧,实际上是社会生活对于人物命运的不可抗拒的安排。他们各自命运的转折都是市场经济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必然,比如民营企业家袁放对警察古云兄的依靠和借助;比如作为警察的古云兄对作为民营企业家的袁放在金钱上的态度和情绪,由此又有了古云兄在袁放的商业竞争中的游移和暧昧。作者就在对人物命运的不无叹息的描绘中,完成了自己对商品社会发展过程的一次阅读和理解,表述了她对普通人物和市井生活的关注。

  陈丹苗书中的人物,应当是属于广州西关一带的;她的故事,显然属于广州老城区。最近一些年来,广州的西关广被关注,不少作家也将目光投向那里。但是人们更多的是从民俗、风情着眼,一些商家和五花八门的策划者更是将“西关小姐”作为某种招徕眼球的标志和符号。陈丹苗却有自己的另一种追求。在《并不是想象的完美》里,也弥漫着浓浓的广州风情,散布于小说中的那些关于酒楼茶肆的刻画,关于家居生活的状写,关于人物行为举止的描绘,无不渗透着老广州的气息。但是陈丹苗并不为此所限,她不想让她的人物出现在模糊暗淡的时代天幕之下,她关注的是奔突在狭窄街巷里的时代风潮,是被时代风潮推搡的人物命运。

  活跃在《并不是想象的完美》里的人物都很普通,他们的生活场景不大,接触面不广,他们上演的故事都是些小剧目,扮演的都不是叱咤风云的角色。但是他们的身边吹拂着时代之风,他们的心中荡漾着时代大潮的涟漪。餐食业的竞争,影楼的开张,记者的拉赞助,商品经济的机遇,男女关系的朴实与松弛,警员生活水平与社会的对照,普通市民办事所遵循的潜规则,一个小小企业的一次小小改革所遭遇的阻力与震荡,那些大大小小的情节和细节无不深深地打着当下的烙印,诉说着社会发展变化的深刻内涵。人性、人情、爱情、友情以及人的各种喜怒哀乐,都是在社会的变迁中渐次展开。在古老的城区里演绎现代的故事,那种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变化以及由其带来的困惑、痛苦和思考方才显得更为真切,更为震撼。陈丹苗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以老城区为底色的现代风情画,虽然画幅不大,却可以真切感受到生活的脉动,从这点来说,《并不是想象的完美》是成功的。

  我不太支持的是作者用简单的“尾声”来结束故事,以至于本来已经铺垫、积聚、酝酿、发展的矛盾和张力未能充分释放,使这个本为小幅油画的作品有欠丰满。我给陈丹苗提出了这点看法,她表示认同,据说做了些修改。唯愿我之所言确实有所裨益,而不是适得其反。(本文作者是广东学者、《粤海风》杂志主编、编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