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刘建永:中国的改革方向不能否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26日15:26 东北新闻网

  之前曾有人告诉我,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误区,总体上是失败的,在网络上,否定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压倒性的民意。对这种看法我不认同。

  二十年来,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绩是明显的,当然改革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现在有个争论,对于改革,我们是以肯定为主还是以否定为主,是成绩大于失败,还是失败大于成绩。

  有人曾经咬牙切齿地推测,有些人总是以否定成绩的名义阻挠改革;反面也有人说,有些人总是以改革的名义窃取改革的果实。这一点从郎咸平关于中国国企改革的争论风波上,就得出一二。

  对于这些问题,应该指出的是,关于"民意",究竟是怎样一种"民意"?是网络上的"虚拟民意"还是被精英们操纵出来的"民意"?谁能代表我们的民意?是我们的 "舆论代表们"代表民意还是改革者代表民意?这个"民意"的概念怎么界定,有什么一个明确的标准来衡量?

  我的观点是:改革的大方向是不能否定的,因改革的误操作或技术性错误所带来的众多负面问题也是不能否定的,根本上,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不仅在各个领域进一步推动我们的改革,还要改革并完善推动改革的机制,使改革中少犯错误,少交学费。只要改革才能解决在改革中发现和出现的问题,也只有改革,才能最终使"否定改革的声音"逐渐淡化下去。

  国外有人评价我们的改革是"进三步退两步":有了成绩胆子就大了一点,向前再蹭一点,有了批评就赶紧退两步,甚至多退几大步,比改革前更保守。小平同志曾形容我们的改革是"摸着竹竿下河"。前无古人可鉴,后无改革可追,面临千年之大变局,一切都是自己摸索着来,甚至是"跟着感觉走"。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有这种争论是自然而然的,是正常的。有争论才有检讨,才有自我批评,才能更慎重、更理性、更科学,但且不可因为有争论而有顾虑,因噎废食,让自己再退后上几大步。

  在这里,我再引用一个例子,2006年4月5日清明节有新闻报道,中国人民大学的女生在孔子像前仿照古代礼仪举行成人仪式,组织者的本意在于推广汉服传承中华文化。对于这个现象,有朋友给我说,"中国人民大学这是在复古,孔孟不死,中国就难以建立健全的法制与民主体制"。对这个观点我不赞同。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中国恰恰需要民族精神来支撑,民主与法制是我们追求的大方向,而民族凝聚力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两个方面都要抓都要硬;另外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仅仅是孔孟儒家,还有很多方面的精华,而且儒家也有很多精华的东西可以被我们所借鉴。同时,法制民主机制的建立与民族文化的复兴并不是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我们既可以在保障我们优秀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上,建立起民主与法制的机制。

  而且,对于中国人民大学的这个活动,是个萌芽的新事物,在大方向上,我们应该给予保护,不要让这种新苗子夭折掉,同时再加以鼓励和支持;在具体操作上,也必须要给予积极引导,把握尺度,以防走入误区。这个例子和我们在改革的讨论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在对待争论的态度上,政府和舆论要开放一些,宽容一些,再大胆一些,不要因言废人,不能以一个人的言论不同而把一个人都否定掉,不能咬牙切齿地把对方当作敌人看待,动辄这是我不能容忍的,那是我所不能允许的,如临大敌,剑努弓张,把气氛弄得很紧张。这么一来,又退步到文革中你死我活的斗争模式中去了,把我们改革这么多年所建立起来的民主与法制机制全部给破坏掉了。

  否定改革的人中,大多都不是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有些是改革的受害者或利益被侵害者,有些是知识界、舆论界的知识分子、传媒人,也有独立异见人。

  对他们我始终坚持,任何人,要以一颗积极的心态投入到社会发展的大洪流中去,不要做阻挠社会进步的石子,也不要学习老子的无为思想,消极避世的出世态度不是我所赞同的,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要积极去参与,积极去改变,只有实际的行动才是最务实最有效的方式,哪怕举步维艰,也要"经世致用",对社会、民族要有责任感。

  古人有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仍然是中国很多知识分子内心里的一个文化情结。有些学人的济世精神让我感动,但动辄就给全国人大写公开信,给党中央、国务院公开上书的方式我并不赞同。作为一个改革决策的非实际操作人,一个仅仅在理论和道德层面进行研究的学术人和文化人,有精神是好事,但参与社会的形式上有很多更有成效、更有技巧,更为有效的方式可以选择,"公开犯颜上书"和"死谏"的方式除去炒作的因素并不是我赞同的方式。我更喜欢鲁迅的方式:有尊严地活着,有技巧地战斗着。只图一时之快一己之情因为一件事把自己赔进去那是耿直莽夫所为,是欠考虑且有失理性的,也是对自己生命不负责任,大而化之,那也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上,参与的成本是要考虑的。依据自己所能与实际情况,有一点做一点,能做多少做多少。尽力去为国家、民族、人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实事才是现代知识分子们更为务实的做法。

  我们的国家只要在不断地改革就有希望,改革一旦停顿、社会一旦停止进步对中华民族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目前来说也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或许很多人对社会不满,对党和政府有怨气,对很多政策、制度、措施有怨气,对很多现象也看不惯,但是,社会仍然在改革着,有改革就有希望,就会有信心,也会有进步。

  我们应该寄希望于改革,鼓励改革,积极投身于改革,从改革的外力上给以推动,形成支持改革的氛围,只有这样改革才能不断地向前推进,社会才会不断地进步,人们才会更加富裕,群众的民主与法制意识才会不断地增强,从而也使要求进步的力量和呼声才会不断地壮大起来。那么最终,外力和内力才会水到渠成,有力结合在一起,形成共同推进中华民族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各个层面全面破冰、改革的强大合力。那么中华民族最终才有希望。

  我曾经把"骑虎难下"的"虎"比喻成改革,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不鼓励骑上去,就有可能从"虎"上跳下来,而只有骑了上去,才有可能出现"骑虎难下"的结果。一旦要求改革和进步的力量强大起来,那么"难下"的局面才会最终出现,倒退和阻止进步的声音才会被彻底打倒。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们的国家在改革上,也曾出现过"姓资还是姓社"的大讨论,现在看来那些被讨论的议题都是些微不足道、不足以成为议题的简单问题,但是,在那时那些小问题却是一个个难以跨越而又不得不要迈过的大鸿沟,二十年风云流转,转眼历史已巨变。

  让我们再次期待着改革,成为拥护和支持改革的改革者。

  ( 翰林大学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