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草根”成“大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05:05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时光回溯20年前,荥阳市一个乡村作坊里,几个汉子正在挥汗抡锤,敲打他们从生产农业机具到生产汽车的梦想。

  如今,梦想成为现实。公司产品不仅遍及大江南北,还走出国门,就在几天前,21辆豪华大客车出口乌克兰。

  少林客车的成长经历,是荥阳市非公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里,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产业支柱,城关镇的建筑机械、高山乡的阀门甚至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0%以上。

  昔日被称为“草根经济”的非公经济,是如何在新的市场环境下长成参天大树的?

  “三次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理解,从而引发的三次‘转变’,是企业成长的原动力。”荥阳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说。

  从“四千四万”到科技为先

  20世纪90年代前,荥阳非公经济靠“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历尽千难万险、说尽千言万语”的“四千四万”精神,趟出了一条发展乡镇企业的成功之路。

  进入90年代,荥阳非公经济小船难挡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市场开始萎缩。荥阳人意识到:市场竞争,就是科技竞争,不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纵然有“四千四万”,经济也难有大发展。

  说干就干。荥阳市先后邀请3位中科院院士、20余位专家、学者为荥阳经济把脉、会诊,并率先在全省县级市出台政策,从资金上为非公经济开发科研项目提供保障。2005年,荥阳授权27项专项中,有16项属非公企业,累计新增产值7218万元。

  从发家“秘诀”到众人共识

  “产品靠城市脱壳,设备靠大厂淘汰”,这曾经是荥阳非公经济发家的秘诀。如今这个秘诀已经过时。

  在荥阳,“产品靠创新,设备靠引进”已成为众多企业家的共识。荥阳每年科技投入都在近亿元以上,工业投入的70%用于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新产品开发,设备投资中用于添置国内外先进设备的比重达76%以上。

  如今,荥阳8000家企业中2/3与全国百余家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姻,建立了从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服务发展到联合开发新产品和联合培养人才的合作关系。企业做到才用八方、智纳百川。②9

  □本报记者陈学桦实习生刘璐

  本报通讯员蒋焕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