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高三家长博客圈:“150万”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06:55 红网-湖南日报

  新华社记者 孟华 栾翔

  不是明星名人,没有任何推广,一位普通母亲在网络上开办了“儿在高三”的个人博客,竟从众多博客中脱颖而出。从3月20日开始,由她发起建立的“高三家长博客圈”,访问量在短短两个月中一路飙升,超过了150万。

  即将拉开帷幕的全国高考,有667万名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报了名。在面对高考这个充满压力的特殊日子里,博客成为考生家长们自助的平台。家长们通过网络交流教育经验,宣泄心理压力。他们试图通过这个“集体拯救”的方式,尽量用平常心与孩子们携手度过这段不平常的日子。

  “儿在高三”:与“恐”相伴

  高考在即,孩子们厉兵秣马,家长们却患上了“恐高症”。在央视近日一项近万人的调查中,超过八成的家长感到压力较大或很大,这一比例在考生中不到七成。

  “高考哪里是在考学子啊,简直就是在考家长,学子累脑,家长累心。”博客中的这段留言代表了很多考生父母的心声。

  有位家长告诉记者,她在孩子高考3个月前就睡不好觉了。“孩子凌晨两点睡,我肯定要到两点半睡,虽然帮不上忙,但这样我心里踏实。”

  “高考日期越来越近,我的情绪越来越紧张。看到孩子聊天,也想去制止,我是不是得了紧张综合症?”

  很多家长以前从来不上网,连博客是什么都不知道,为了孩子,为了高考,这些“高龄”网民让晚辈们帮忙,将自己“弄”到网上来。

  “孩子的‘恐高症’可以找家长发泄,可不少家长也是第一次经历高三,没有经验,帮不上孩子,心里急又没有办法。在考生家长博客圈中,大家找到了一群心意相通的倾诉者。”署名为蓝水怡的家长认为。

  “不得不博”:“恐高父母”集体自救

  从给孩子做什么饭、怎样睡好觉,到如何对待孩子早恋再到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高三家长们在博客圈上一起讨论身边的实例,共同消除迷茫和困惑。

  新浪教育频道编辑唐晓芸说,博客是网络日记,博客圈就是众多博客的组合,这里的主人都是清一色的高三考生家长。高考对考生来说是独木桥,而对家长来说,每个人就像一座孤岛。然而,今天你一个人的困惑可能会有众多人来与你分担。

  “博客成了家长们自助的平台。”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汪洁说。面对高考,社会、家庭、学校想出了各种方式解压,然而,这些都比不上这种更加贴近生活的、参照系很强的网络便捷交流形式,这是一种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他们成了一个团队。

  “在高考面前,家长们普遍带有心理焦虑以及对教育信息的渴望。这期间家长要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判断和选择。博客给希望沟通的家长们带来了惊喜,人们通过网络交流经验,宣泄压力,获得了强大的情感和信息支持。”天津社会科学院郝麦收教授认为。

  “过重的压力得到了排解和释放,从热锅上的蚂蚁回归到具有平常心的平常人。”一位网友这样形容自己。

  “博客可以用很生活化的故事去传播教育思想和理念。我很感谢这些圈友们,我们形成了良好的默契和感情,互助是我们的主题,我们每天都在成长。”蓝水怡说。

  消除“恐高”,还需要什么

  “百万次的点击量说明的不是‘博客热’,而是‘高考热’。”天津社会科学院王来华说,“无论社会、学校还是家庭,人们对高考都非常看重,甚至更像一场战斗。”

  “而战斗的结果是你要么登上人生新的台阶,要么失去很多人生机会。这正是家长考生‘恐高’的来源。”王来华说。虽然博客能够缓解压力,但不能消除“恐高”,让家长们都能平静地面对高考,这是短期内难以实现的。

  “我们也知道一次考试不能代表全部,但是摆在面前的是,考上大学与否将是人生不同的起跑线。”山东考生陈蕾说,“只要有一考定终身,我们和爸妈就难以轻松。我们希望的是能够有多次机会,这样才公平。”

  高考的破冰之旅正在进行。今年夏天,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学校第一次不是通过统一考试而是以面试自主录取学生。虽说两校这种自主招生的计划仅有600个,这次试点还是引起了全国考生家长的兴趣。毕竟,它使得中国的高考招生又多了一种可能性。

  “这是一个信号,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肯定是将来中国高考改革的一个方向,到那时,我们博客圈的家长们就能用真正轻松的心态在更大范围内讨论如何育儿的话题了。”蓝水怡说。(据新华社天津6月4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