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媒体如此吸引眼球实在可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08:18 东方网

  日前,《信息时报》刊发一条社会新闻,报道一个正在读大学的女儿带着父亲到医院,逼着父亲治疗阳痿。紧随其后,各地媒体尤其是一些消遣类小报纷纷转发这条消息,并精心制作了吸引读者眼球的标题。这里摘录笔者在本省报纸上看到的三个标题:《怪不怪?女儿知道父亲阳痿!》、《女儿咋知道父亲阳痿呢》、《揭开女儿逼父亲治疗阳痿的内幕》。因为这些标题非常抢眼,所以转发这条消息的报纸在报亭很快就卖完了。

  笔者刚一看到这条消息的标题吓了一跳,以为又是发生了父女之间乱伦的事情。笔者向来为人间存在这类不如禽兽的事情而痛心,以至于一见到有这类报道就心情不好。尽管如此,还是硬着头皮往下看。不料,原来这是一个充满温馨的新闻故事:丈夫因为性功能障碍而导致夫妻性生活不和谐,最后感情破裂闹离婚。正在读大学的女儿从母亲那里了解到这一情况,为挽救幸福家庭,逼着父亲去医院治疗阳痿。母亲为女儿这片孝心所感动,也谅解了丈夫。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新闻故事啊!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经某些小报编辑用近似黄色的标题这么一包装,给好端端的一个故事蒙上了一层污垢。

  报纸、期刊以及其它媒体,除了向人们及时发布新闻之外,还担负着传播精神文明的任务。在这一点上,各级党报、党刊,国家和省级的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做出了表率。而一些城市里的消遣类小报、小刊,一些商业网站和个人博客等媒体,做得很差劲。

  前面说的“正文章、反标题”、“绿内容、黄包装”,只是他们采取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可以叫做“打擦边球”,对付新闻出版部门的检查。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其它一些手段,最可恨的是编造虚假新闻。我们时而就能在媒体看到这类的报道:某地有人传言某明星出事了,本报记者立即通过知情人了解,证实是误传。大家想一想,这样的误传不是随便就可以编造一大堆吗?若说这不是以虚假新闻哗众取宠、愚弄受众,还能做出别的解释吗?还有一种情况是,为制造卖点故意策划“新闻事件”。譬如,写手和某几朋友事先协商好,由他们“制造”一起“稀奇”事件,然后由写手巧妙炒作,既形成了卖点,又伤不着朋友。

  诸如此类的怪现象,在不少地方的传媒界正在形成“潜规则”。这种情况如果再不整治,传播精神文明的工具势必异化成为制造精神污染的工具。


作者:罗天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