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攻克猜想的双重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09:03 南方日报

  南方论坛

  本报评论员

  100多年来,无数科学家关注并致力于庞加莱猜想,最后由中国科学家成功“封顶”,完成了这项“大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是中山大学的骄傲!是广东的骄傲!!是中国

的骄傲!!!

  什么是庞加莱猜想?任何一个封闭的三维空间,只要它里面所有封闭曲线都可以收缩成一点,这个空间就一定是一个三维圆球。这就是法国数学家庞加莱于1904年提出的猜想。对这个已经尽力通俗了的定义,多数公众可能仍然不能理解。但世界著名数学家、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教授说它“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相信许多人就会豁然开朗。当年,作家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甫一问世,旋即洛阳纸贵,“1+2”一时间成为寻常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庞加莱猜想证明成果宣布之后,神州大地同样激起了强烈反响。

  按常理来看,证明“猜想”是学术领域的事情,该与寻常百姓无涉,那么为什么却能够引起公众的极大关注呢?关键在于“猜想”证明的后面体现出了一种精神,一种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精神,一种知难而进、敢于超越的精神,一种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精神,一种开拓创新、不畏艰险的精神。这种精神,足以使攻克一道世界难题的意义远远超越证明结果本身,超越数学界乃至整个中国学术界,进而影响到全国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当年的数学家陈景润代表了这种精神,完美地体现了这种精神;从那以后的几代人受到这种精神的感召,激发了立志向科学高峰进军的宏图大志。

  陈景润去世已经整整10年了。今天,我国的经济社会有了极大的发展,科研环境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应该有理由在学术上作出更大的成绩。然而,当年曾经“感动中国”的陈景润精神呢?缺失了,还是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了呢?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但是毋庸讳言,近几年学术界普遍存在浮躁、浮浅、浮夸现象。学术研究讲究“短、平、快”了,人们都想在最短时间,以最快速度发表论文,出版著作。于是,一批粗制滥造的所谓论著,动辄洋洋万言,几十万言,多半是低水平地重复前人的论述,人云亦云,炒冷饭。这里面,固然有学术评价机制的不尽合理之处,但是也与一些学人染上的“三浮”习气密切相关。众所周知,从来科学研究都需要潜下心来,需要老老实实,需要严谨的治学品格与工作作风,需要在刻苦钻研的基础上具备创新意识,认真独立思考。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学术的发展。不只在数学界,在任何领域都是一样,没有精品,在世界舞台上就没有话语权,就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这该是攻克庞加莱猜想带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在哥德巴赫猜想之后,我们终于迎来了庞加莱猜想。从朱熹平教授身上,我们看到了学术界似乎已缺失了的那种精神的复活。熟悉朱熹平教授的人说,他非常低调,从不张扬,对于世界难题的攻克,也反复强调自己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工作;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他始终坚持为本科生上课。朱熹平教授无疑是学术界的一个典范。学术界正需要这样一个典型作为示范。那么,庞加莱猜想的被攻克,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而且具有鲜明的人格意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