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问问媒体的良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09:18 四川在线

  有一个从事熟食品加工的江浙老板,送货来我们xx市,无意间看到了一张《x x x 报》,上面有一则消息吸引了他的注意。

  那则消息说,xx市xx乡镇的某村,今年种植了上百亩的藠头(藠头jiàotoǔ,一种类似于大蒜的植物,常用来作腌菜),已经形成了一个藠头种植基地。

  正好该老板的泡菜加工厂急需大量的藠头,现货、期货都行。看到这则消息后,他决定放下手里的所有业务,一定要把这笔供货合约签下来。

  他利用生意上有往来的某些关系户,找到了在市政府工作的“硬关系”,经过几番拜访后,该关系同意帮忙,说必要时将亲自出马,一锤定音,拿下订单。

  做好一切准备后,他租了一辆车子,想亲自到这个藠头基地看看,实地考察一下,好回去做做前期准备。到了x x村后,他向当地的村民打听“百亩藠头基地”在哪里,连问了三个人,都摇摇脑袋,说不知道。老板以为是自己的言语不通的缘故,就请司机帮忙。

  司机带着老板又连问了四家,还是没有结果。最后在一个路边的经销店里,几个年轻人七嘴八舌地告诉他:没有什么藠头基地,只有几个村委会干部种了几块地的藠头,原计划扩大种植,可不懂技术,没有种子,村里基本上没有人响应。

  望着眼前这不到十亩地的杂草,这位江浙商人甚是悲哀,只说了句“真没想到……”就悻悻而去。

  乍一听到这故事时,我就有些惊异,可翻翻我们xx市以往的报纸,诸如此类“蔬菜基地”、“意杨基地”、“果品基地”、“苗木基地”……的报道,实在是不少。这些报道会不会像“藠头基地”一样的子虚乌有呢?恐怕只有天知道。

  作为一种重要宣传媒体的报纸,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宣传党的政策,报道地方新闻,传达民情民意,监督政府行为。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某些报纸竟然成了某些人创造“辉煌政绩”的基地,成了“数字经济、报表经济”的源头。有一些地方干部,总不愿意老老实实地蹲下来,和老百姓一起,做做扎实的工作。而是罗织几个善于摇唇鼓舌、舞文弄墨的“御用文人”,闭门造车,大放卫星,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一个个经济“神话”――就像这个并不存在的“藠头基地”一样。

  报社呢,他们吃着地方政府的“皇粮”,接受地方政府的“领导”,就连报纸的发行、派送,都要依赖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很多问题上,报纸就不得不屈服于某些地方政府的意志了。

  正是这样的结合,媒体就堂而皇之地变成了“宣传党的政策,报道地方新闻”的报喜喜鹊。在“新闻导向”这顶大帽子下,“传达民情民意,监督政府行为”逐渐被淡化、被弱化。甚至很多编辑在他的组稿启事中,公开告诫作者:“为了增加上稿率,不要涉及过于敏感的社会问题”。

  敏感问题不能关注,报纸应该关注一些什么问题呢?

  我们的报纸作了最好的回答。

  歌功颂德的,奉承拍马的,刺激猎艳的,扑风捉影的,无中生有的,夸大其词的……很多报纸就这样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失去了社会的欢迎,失去民心,失去观众。最后不得不成为某些权力部门的附庸,成了倚门卖笑、取悦于“权势”的“娼女”。在强权下进行摊派,在摊派中颂赞强权。

  我为我们崇敬的编辑们感到悲哀,我为我们敬畏的媒体感到脸红,真的希望我们的报社,我们的媒体能担负起舆论监督的重任,成为真正诉民情、言民声的平民媒体。

  写完本文,同事告诉我,我们这里曾经出过一位通讯员,在报纸上写过一篇报道,说xx村xx农民种玉米发了财,年获利上万元。当地人问这位摇笔杆子的秀才,一亩地的玉米不过几百斤,哪有那么高的收入呢?那位通讯员随身摸出一个计算器,算了起来:“市场上的玉米一块钱一个,扣去加工费,一个玉米卖五毛,一棵至少有四个,一亩地呢,就算五千棵,二万个玉米是没问题的,一万块,只多不少”。

  大家哑然,都为自己的“无知”而惭愧。

  但愿我们xx市的媒体,少养一些这样的“聪明”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