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农机博物馆里体验农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09:39 北京日报

  

农机博物馆里体验农事

  "博物馆"里的割草机在苜蓿地里作业。

  昨天一早,6台拖拉机"挂"着法国进口的割草机,"突突突"地开进了顺义区李遂镇和杨镇的苜蓿地。

  刀床上的切割盘飞速旋转,半米多高的紫花苜蓿纷纷被卷入割草机内,再从后斗倾泻而出,一垄一垄地"躺倒"在地。

  这样的1台割草机1小时可以收割二三十亩苜蓿--在村民们眼中,它是农忙时的好帮手。不过,不说谁也想不到,它们竟然还是一家"农机具博物馆"里的展品!

  这家农机具博物馆准确的名称是"北京传统农具与近现代农业机械展示中心",位于顺义区的顺密路东侧,是潮白河旅游带的组成部分之一。

  最传统农具:西汉农具用了两千年

  “绞棍”、“搭腰”、“肚底”、“套包子”、“二齿”、“粪叉”、“耠子”、“大耙”、“土坯模子”、“盖叉子”……面对这些在城市里根本见不到、甚至在某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也几乎绝迹的传统农具,记者询问最多的话是:这个,干什么用的?怎么用?

  北京传统农具与近现代农业机械展示中心一共收集展示了300多件农机具。若论起规模和展陈内容,这里算得上国内农机具博物馆的“头一家”。

  “爪镰是割高粱头儿的。这么往拇指上一套,一转弯、一使劲,高粱头儿就割下来了。”“收秋后,可以用这个大耙搂点杂草,留着喂牲口。”“这叫蹿子,刨老玉米用的。用这个‘铁齿’先把老玉米划开几溜儿,再用手一拧,玉米粒就都掉下来了。”……

  看着都有些“眼熟”,但到底怎么用,记者很是困惑。所以,拿起每件传统农具,展示中心负责人宋俊杰都得比划着说上好一阵子。“这个是犁地用的犁吧?”

  “它和犁很相似,但不是犁。农村人管它叫耠子,一般比犁轻些,主要用在中耕除草和播种作沟的时候。”“耠头有好几种,分别可以开沟、松土、培土。”耠把和耠梁连接处塞有几块木芯,“用它(木芯)可以调节耠沟的深浅程度。”

  据馆里专家说,耠子在西汉时期就有了,依靠人拉或是牲口拉,一直用到上世纪50年代,沿用了两千年。和“耠子”一样,很多被展示的传统农具都拥有千年以上的传承历史。所以,别看绳索已被磨损、木料已显枯朽、铁器已长锈斑,正是这些传统农具帮助人们创造出辉煌的中国传统农业文明。

  最“危险”农机:机器自己在院子里蹦跶

  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农业才告别传统,开始走向机械化。

  中心另一位负责人王立春对馆里陈列的一台锥形脱粒机“情有独钟”。“我1972年参加工作,就在铁厂生产这家伙。”老王指着一头大、另一头比较小的锥形脱粒机说。

  没有脱粒机以前,收完小麦或者稻子得运到场院里,靠牲口拉着石磙子“压场”。“先晒、后压、再翻,脱粒的工序得好几道。”老王说,“1975年遇着连阴雨天,麦子放场里都发芽了。打那以后,在顺义,脱粒机就用得多了。先开始是绞杆式脱粒机,得先把麦头铡下来。后来就是锥形脱粒机,铡麦头这一步就省了,把成捆的麦垛往这个口里填,配上扬场机,麦粒从那一边就出来了。”

  锥形脱粒机的机身上用油漆刷着几个字:一说二看三合闸。“这都是讲安全操作的。”老王说,“这种脱粒机操作有危险,里面的齿轮能把人胳膊卷进去。”

  老王还记得,当时并没有正规的农机加工厂,加工设备落后,更没有平衡测试机。“有时候我们做出来的脱粒机内部齿轮不平衡,一合闸,机器自己都能在院子里‘蹦跶’。”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们用上了佳木斯生产的‘丰收1100’脱粒机,安全性能好多了,还能把麦粒、麦壳、麦尖的清选工作同步完成,直接出来的就是干净的麦粒,扬场机也省了。”

  等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馆里陈列的联合收割机开始“登场”说明新技术。“收割、脱粒、清选一次完成,”老王说,“从此绝大部分场院农机就渐渐消失了。”

  最先进机器:在硬茬地里直接播种

  至于田间农机的变迁,顺义区农机服务中心的闫文龙说,1958年以前,顺义就有了从前苏联和捷克进口的拖拉机,开始是链轨式,后来又有了胶轮式。“刚出现的时候特新鲜,孩子们一个一个地跟在拖拉机后面追。那会儿当个拖拉机手,比现在开大奔可牛气多啦。”

  据顺义农机志的记载,1959年国庆,顺义农民还开着刚刚引进的国产“铁牛40”拖拉机,参加了新中国10周年大庆的天安门广场游行。

  “20世纪70年代后,小手扶拖拉机流行了好一阵子,无论是播种还是运输,作用都很大。”老闫说。

  “现在我们用那种拖拉机,马力大。”老闫用手一指:天津和美国德尔公司合资生产的拖拉机停放了一排。

  有了大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农时缩短了一半以上,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十几岁的事,王立春记得很清楚。“那时真是龙口夺粮啊。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城里人、解放军都来到田间地头参战三夏。凌晨两三点钟,我们小孩子也得起来,跟着大人去地里拔麦子,大人给打成捆,我们捆不动,只能帮着垒起来。”

  如今,顺义的600万亩小麦,使用全区的200多台联合收割机,7至10天就能完活儿。

  现代化农业不仅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也意味着向生态、环保方向的发展。走到展览要结束的部分,记者发现了两台墨绿的“大家伙”:一台小麦免耕播种机,一台玉米免耕播种机。

  “从今年起,北京开始推行保护性耕作,就是耕种时保证土壤不受大面积破坏和搅动。这两台进口机器可以在硬茬地上直接播种。”老王说,“这样可以改善农田环境,降低扬尘50%。更高效、更生态,将成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