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过去这样“干”农活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09:39 北京日报

  

过去这样“干”农活儿

  

过去这样“干”农活儿

  “我们陈列的东西全都能用!”北京传统农具与近现代农业机械展示馆负责人宋俊杰说:“我们这有割草机7台、翻草机9台、打捆机12台、青贮机3台、小麦收割机13台。”去

年这些“展品”收割了7000亩青饲、4100亩小麦、32000亩苜蓿(4茬)、麦秸打捆近千亩。

  至于传统农具展品,已经被现代农业生产所抛弃。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成为体验“汗滴禾下土”的手段。

  推碾子得用肚子劲

  展示馆的院子里放着一个石碾子。“至少得有200公斤重,我们是租用了吊车,从村民家里给运过来,再安好的。”老宋说。

  把玉米粒撒铺在石盘上,记者两手使劲一推,“走!”还真是费力,3圈下来,就有点气喘吁吁。

  “你这姿势不对。”老宋走过来,把木推杆往肚子上一靠,手心向内,握住推杆,推了起来。“你刚才手心向外,只凭胳膊的劲儿肯定不行。你得这么抱着,借用肚子的劲儿。”

  记者照老宋教的办法一试,果然省劲儿不少。

  用簸箕有巧劲儿

  “簸箕也可以把皮和粮食分开,来试试。”老宋递给记者一个已经用得发黑的箩条簸箕。记者本以为很简单,但试了两下却发现簸箕里的皮和粮食根本不听“指挥”。

  旁边的人说,这是有巧劲的,现在四五十岁的农村妇女大多还会用。

  老宋接过簸箕。“得先这样揉擦、揉擦。”“啪!”老宋把簸箕一颠,不少玉米皮就飞出去了。

  “吹风”分离粮食的粒和皮

  玉米粒碾碎了,皮儿和面儿、(cha)儿混在一起。“先用笸箩把磨成细粉的粮食给筛出来,剩下的粮食皮和粮食粒可以用‘扇车’分开。”老宋说。

  说话间,几个人从屋里抬出一个木制机器,半人来高,机身上有个铁把儿。

  把过过筛的玉米颗粒倒进机器上方的盛斗里,老宋让记者开始摇铁把儿。“使劲,使劲,快点,快点!”老宋边狠催边拉开“锁舌”。伴随着摇把儿的飞转,玉米皮儿从机器前方开口处呼呼地喷出来,黄色的玉米(cha)儿从旁边的斜斗里落到地上摆放的大笸箩里。还有少量颜色较浅的(cha)儿、皮儿混合物则被截留在另一个斜斗中。

  “这里面就是个鼓风机,因为皮儿和粮食的重量不同,就可以被分开了。”老宋跟一边不停捯气儿的记者解释说。

  推几圈磨头犯晕

  “石磨有水磨和旱磨之分,这种磨盘边上有檐儿的是水磨,用来磨豆腐、芝麻香油的。”老宋指着院里的石磨说。

  记者上去,两手一推,磨盘几乎没动地方。“得搁进点儿粮食,才能推起来。”说话间,有人往上盘的孔洞里倒进些玉米(cha)儿。记者再试,果然能推动了,磨细的粮食顺着上下磨盘的夹缝细细地流了下来。记者推了几圈,便觉得胳膊开始酸痛。

  一停下来,记者马上觉着头有点犯晕,过了几秒钟才缓上来。“推久了,肯定有点晕。”旁边的村民说。

  “过去都是好几家、甚至大半个村子合用一个磨。磨的主人也不收钱,但是拉磨牲口的粪都会留给磨的主人,收集起来可以当肥料。‘落点牲口粪’就是这个意思。在粮食困难时期,每家用完了石磨,还都得把磨眼抠一抠,以免浪费了粮食。”老宋说。

  怕骡子没敢扶“耠”

  老宋还给记者安排了“耠地”的表演。一位李姓村民从家里牵来了一头骡子。

  “夹板”往骡子脖颈上一套,后面绳索的一头连着“耠子”。一人在前面赶着骡子往前走,一人在后面扶着耠子。

  骡子走得快,后面的人紧着捯步子,几乎要小跑起来。一条耠沟出现在他们身后。

  “后面的人一边走,一边得掌握耠子的平衡,眼睛还得注意耠沟之间的距离和耠得直不直。”老宋说。

  出于对骡子的一时胆怯,记者没敢上前试试扶耠,离开“农机博物馆”之后,记者后悔了老半天。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孙戉RJ134本版文字/RJ172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