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个人隐私保护待提高 九成多人担心隐私被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10:35 新华网

  

中国个人隐私保护待提高九成多人担心隐私被泄

  长春欧亚商都售货员在向顾客展示带密码锁的日记本。针对目前侵犯青少年个人隐私的事件的增多,作为承载情感隐私的日记本也越来越受到年青人的关注。日前,在长春市欧亚商都文化商场里,一种具有密码功能的日记本得到了青少年朋友的喜爱。该日记本可以通过自设密码为自己的日记本“上锁”,有力的保护了个人隐私。 中新社发 樊甲山 摄

  你不认识他们,他们却对你了如指掌——他们知道你的姓名、手机号、工作单位、收入水平和身份证号码;他们知道你刚出生孩子的性别和出生时间;他们知道你房子的户型、面积和朝向;他们知道你的购车时间、车型甚至发动机号和底盘号

  “我已经开始享受‘明星’待遇了。”王强这样不无戏谑地给自己现在的生活下了一个结论。就在一分钟前,他刚刚当着记者的面掐掉了一个陌生装修公司的电话。

  王强一个月前刚刚签下购房协议,紧接着,装修的、租售房中介的电话就接踵而至,并且穷追不舍,让他终日疲于应付。

  就在一年前,当600个明星的电话号码出现在某论坛上时,有人愤怒,有人开心,而更多的人则和王强一样只是远远地旁观。但是越来越多的“旁观者”很快发现,自己的生活,也正在有形形色色的人唐突地闯入——

  刚生完孩子,婴儿用品广告已经抢先一步进了家门;刚买了新车,保险公司第一时间打来推销电话;接受了某项市场调查,就会收到很多莫名其妙的促销广告或“骚扰”电话;甚至刚离婚不久,立刻就有婚介所打来电话争做“红娘”……

  5月30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有4003人参与的调查显示,39.8%的人经常收到这样一类电话、短信或者信件:确实是找自己的,但自己从未给这些机构或者个人留过联系方式;53.7%的人表示只是偶尔收到,表示从未收到过的只占6.5%。

  有人总结说,这些人目的不一,有的是搞装修的,有的是卖保险,但共同的一点是:你不认识他们,他们却对你了如指掌——他们知道你的姓名、手机号、工作单位、收入水平和身份证号码;他们知道你刚出生孩子的性别和出生时间;他们知道你房子的户型、面积和朝向;他们知道你的购车时间、车型甚至发动机号和底盘号……简而言之,他们甚至比你自己还要更了解你自己。

  无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叹,自己就像生活在透明玻璃缸里的金鱼,已经没有隐私可言。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张学东指出,“由于缺乏法律保护,我国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和滥用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在一家号称拥有9000万人资料的“搜人”网站上,记者看到,简单地输入人名后,与之相关的电话、住址、工作单位、联系电话、MSN、QQ等立即显示在网页上。

  网站叫卖老板手机号码名录的新闻也开始不时见诸报端。除了老板名录外,这些网站上还有“经理人名单”、“阿里巴巴企业名录”、“上海楼盘业主名录”等诸多业务,并且宣称出售的信息有效率在85%以上。而在北京大望路地铁站附近,记者看到,不时有人兜售含有私人信息的各类名录,品种有《国家机关单位通信名录》、《北京市名人名车车主名录》、《北京市食品饮料制造公司老板名录》、《北京市装饰公司老板名录》等。

  很多人困惑,那些给自己打电话的陌生的“熟人”、那些“搜人”网站、那些各类名录的制造者,他们是怎样获得这些非常私密的个人信息的?

  据了解,这些信息主要来自掌握着大量资料的部门和单位。一些政府职能部门掌握着老百姓大量的个人资料,人们在买车、买房、看病、购买保险、办理银行卡和会员卡、报名考试、求职甚至征婚时也都会留下详细的个人资料。出于利益的诱惑,作为直接面对这些信息的办事部门和人员,很容易把客户资料偷偷拿出来,卖给寻求相应需求客户的商业机构。

  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滥用开始让人们提高了警觉。“你说填吧,不知道他们会拿去干什么,不填吧,又办不成事。”家住北京团结湖的龚女士常常面临这样的两难选择。“去商场办个打折卡都让你填个年龄、收入什么的,有的还让你填婚姻状况。这也忒不靠谱了吧!”

  本次调查显示,对要求自己填写个人信息的机构,91.8%的人对他们的信息保护能力持怀疑态度,担心个人信息会被泄露。对于填写个人信息的态度,多数人(51.1%)是“看情况,能不填就不填”,45.0%的人则表示“没办法,不填就办不成事”。

  调查同时显示,在个人信息遭遇陌生人侵犯时,只有10.7%的人表示“愤怒”,会想办法投诉,更多的人(62.8%)的感觉是“无奈”——不知到哪里讨说法,也苦于凭个人的力量难以抓住确凿证据。

  据了解,目前我国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比较薄弱,基本属于一种“间接保护”,即个人信息(隐私)主要是通过个人名誉权来保护的。而按现有的法律规定,个人名誉权受到侵害的,要造成侵害后果的才予以追究。对于绝大多数受“骚扰”的人来说,受侵害的后果并不是很明显,也很难追究。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个人信息泄露之后,可能并不是“遭遇骚扰”这么简单。它们已经被一些人用来作为诈骗、犯罪的工具。一些国家进而以此为由,对我国设置贸易壁垒。据媒体报道,一个纺织企业试图在欧盟搜集客户信息、为将来开拓市场做准备时,被当地有关组织制止,理由是:中国目前没有个人信息保护法,客户资料有泄露的风险。

  本次调查显示,74.0%的人认为,保障个人信息安全,最好的办法是加强这方面的立法。

  据统计,世界上已经有50多个国家建立了个人信息保护法制体系。至于我国,早在2003年,国务院信息办就委托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的周汉华研究员领衔课题组,进行起草《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工作。2005年1月,专家建议稿的起草工作正式完成,并正式递交到国务院信息办。

  尽管没有被列入全国人大的立法计划,在去年和今年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这一法律的呼声一直不断,先后有来自上海、天津、广州的多位人大代表提出了类似的议案。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张学东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作者:唐勇林)

  相关新闻:

  来源:中国青年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