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有时需要耳根清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4日10:51 四川新闻网

  一年一度的高考终于结束了。初夏六月的热燥空气,也似乎随之降温而变得宜人起来。

  这的确是我的真实感受。尽管我的孩子早在两年前就熬过高考,进入了大学,可各路媒体一个多月来对高考的高度“聚焦”,再次把我拉回到高考那令人备受煎熬、苦不堪言的压抑中。

  在“大学生是普通劳动者”已成为事实的今天,高考为什么不仅没有变得越来越像平常事,反而被媒体炒得更加“发烧”?为什么一件无论怎样都只是少部分人的事,各媒体都以极大的热情共同把它“炒”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中最大的焦点热点?

  身为媒体中人,对媒体当然是理解的。说白了,媒体需要“卖点”,炒热“卖点”,从来都是媒体最重要的营销手段之一。以媒体的眼光观之,这就是按新闻规律、或者说按办媒体的规律办事,“干什么呦喝什么”,天经地义,无可指责。然而,站在受众的角度,人们不禁要质疑:这种做法真的合适?真是人们所需要的吗?

  以我的经验,至少在高考这件事上,越到后期,所有的相关人员——考生、家长、老师等,真正需要的是通过转移注意力而尽可能地减轻压力。可媒体的步步跟踪紧逼,挖空心思地从各个角度做文章——包括教考生、家长如何减压的文章,在当事者听起来都无异于噪音,都是在给他们心里添堵,情绪增压。记得当年高考前,一条关于高考的新闻刚开播,女儿就一边狠狠地关掉电视机一边狠狠地说:他们有完没完了?

  由此可见,哪怕媒体炒作“高考”百分之百以当事者利益为出发点,可不顾当事者真实感受和实际需要的“善意”,其结果也只能是动机与效果的背离。

  从这点讲,媒体确实应该有所反思了。失“度”地炒作新闻热点,真的是善意的吗?真是善意的,就一定不会事与愿违吗?

  显而易见的是,对一些案件过于“细节”的报道,在正面揭“黑”的同时,也从反面教唆着犯罪;对社会治安及刑事案件的密集报道,使不少人虽未真实经历危险,却已经真实地经历着安全感的渐失;对严峻就业形势的太多报道,正在使大学生从一入学便人心惶惶,焦虑不已……。

  诚然,媒体不是心理医生,没有义务作抚慰心灵的工作,但重视社会效果,重视受众感觉,少做类似“火上浇油”的新闻炒作,克制“鼓噪”冲动,学会适度沉默,是不是也应该成为负责任媒体的一种自律,一种操守?

  有时我们真的特别需要耳根清静。(林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