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歌曲:融合两岸共有生活情趣与地方文化(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07日13:47 中国新闻网 | ||||||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台湾拍摄的闽南语影片《雨中鸟》其同名主题歌由厦门人曾仲影谱写,后来成为闽南语流行歌曲。(来源:厦门日报 彭一万 供图)
台湾当红歌星张杏月怀旧演唱《望春风》。(来源:厦门日报 李菊 供图)
当年主唱《望春风》的台湾一代流行歌星纯纯小姐,原名刘清香(右一)和其友人的合影。 (来源:厦门日报 彭一万 供图) 中新网7月7日电 《厦门日报》海峡周刊今日刊出关于台湾闽南语歌曲的文章,认为台湾的闽南语歌曲源头在厦门,厦门与台湾在闽南歌曲的创作与传承上一衣带水,息息相关。闽南语歌曲是闽南文化的奇葩,在海峡两岸及世界各地闽南乡亲中广受喜爱。“咱的乡亲,咱的歌”,包含了闽南人特有的乡情亲情,它融合了两岸的共有的生活情趣和地方文化,能让人深刻感受到它的乡土气息。 台湾的闽南语歌曲源头在厦门 闽南文化学者彭一万先生表示,厦门和台湾的闽南语歌曲有着深远的渊源。清末民初,闽南的歌仔就在两岸风靡一时,当时厦门的二四崎顶(厦门地名)“文德堂”和二四崎脚“会文堂”就是印刷闽南方言歌仔册的出版商。他们先用水印,后来随着技术的逐步发展,用石印,这些小册子,在厦门的销量很好,还销售到台湾。 清末,台湾被日本占领,台湾人民中许多人都表现出了民族气节。当时一首名为《雪梅思君》的歌仔就在海峡两岸广为传唱。歌里唱到:“唱出一歌分你听,雪梅做人真端正.......劝你列位注意听,要学雪梅这所行(品行)”。讲的是一个女子在丈夫死后,一个人带着孩子,坚强地生活,而这个故事传到台湾后,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因为当时台湾处于日本的统治之下,所以人们借女子思夫,为其守节,来表达自己不甘于日本的统治,做人要端正,要有民族气节。《雪梅思君》在当时被称为“国庆调”,或“厦门调”。 1922年厦门才女周淑安创作了第一首闽南语花腔歌曲——《安眠曲》,用钢琴伴唱,堪称是闽南语流行歌曲的雏形。随后厦门人姚占福渡海赴台进行闽南语歌曲的创作,他的力作《苦酒满怀》和《心酸酸》风靡全台。 著名词曲作家曾仲影,也是在厦门大学毕业后就去了台湾,这些人对台湾闽南歌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上世纪20-30年代,台湾产生了一批闽南语歌曲的创作人才。如台湾本土音乐人詹天马作词,王云峰作曲的《桃花泣血》,蔡德音的《红莺之歌》,则是用《苏武牧羊》的古调重新填词。1933年-1937年是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的黄金时代,现在还传唱的许多经典就是当时所创,如《望春风》、《月夜愁》、《雨夜花》、《四季谣》等。这些歌声像一股温馨柔和的春风,吹拂过大街小巷,吹拂过城市乡村,抚慰在“四脚仔”(指日本统治)控制下的“甘薯仔”(指台湾人)的孤寂胸臆,也流传在一衣带水的海峡对岸。 闽南语歌曲风靡两岸 《望春风》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闽南语经典歌曲,它风行两岸已经几十年了。 1933年台湾音乐人李临秋以根植于《西厢记》中“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中国古典情怀诗句意境写出了《望春风》,加以郑雨贤的中国传统五音阶曲调配曲而珠联璧合,打造出来这首经久不衰的佳作。歌词唱道:独夜无伴坐灯下,冷风对面吹,十七十八未出嫁,想着少年家,生成标致面肉白,谁家人子弟,想要问他怕坏势(不好意思),心内弹琵琶。已爱郎君做夫婿,已爱在心内。不知何时君来采,青春花当开。门外好像有人来,开门去看迈(看看),有人笑我憨大呆,乎(被)风骗不知。《望春风》以含蓄的方式反映了少女复杂的情感是一首词曲并美的经典之作。 如今许多闽南人,甚至来闽南的外地人也都会唱“天黑黑,要下雨”和“爱拼才会赢”等“土歌”。闽南语歌曲,具有特殊的韵味和魅力。“土歌”给两岸人民的生活带来欢乐和理想,给两岸人民的人生带来了意志和力量。《爱拼才会赢》歌曲中唱到“一时失志不免怨叹,一时落魄不免胆寒……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等等。这首歌鼓励了多少人勇敢地继续前行,人们被这种拼搏开拓精神一直鼓舞着。 近年来,闽南语歌曲在两岸十分流行,《车站》、《家后》,《烧肉粽》等经典歌曲或流行歌曲常常萦绕在人们的耳际。但是厦门的有些有心人士却发现,这些流行歌曲,大都是由台湾创作的,从海峡对岸传唱过来的。曾经在闽南语歌曲创作上有过一段辉煌的厦门,近年来似乎没有产生能在海峡两岸流行的歌曲。看来厦门滞后了,要奋起直追了。 闽南语歌曲是闽南文化的奇葩,在海峡两岸及世界各地闽南乡亲中广受喜爱。“咱的乡亲,咱的歌”,包含了闽南人特有的乡情亲情,它融合了两岸的共有的生活情趣和地方文化,能让人深刻感受到它的乡土气息。(卢志明 李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