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与南京的“公厕革命”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0日02:32 江南时报 |
2003年,时任市长的罗志军书记,在全国大城市中,率先倡导在南京开展了一场“公厕革命”,他提出了公厕革命宣言:转变环境意识、转变行为方式、转变发展机制、寻求技术进步、彻底改变面貌,系统地阐明了“公厕革命”的奋斗目标、工作方法和发展道路,要以提高广大市民群众的环境卫生意识为基础,以改善传统的“重进口,轻出口”的生活行为方式为突破口,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城市“公厕文明”和“公厕文化”的别样风景线。 传统文化“重入口”“轻出口” 不管你是什么人,在一个地方停留一段时间,就一定需要知道厕所在哪里。厕所虽小,却关乎民生。但在很多时候,你肯定会面对着这样的尴尬:当你十万火急时,却发觉满世界的厕所不知都去了哪里。而当你终于找到一个厕所,正准备长出一口气时,却发现这个厕所让你无法下脚。上这样的公厕的标准程序一般是这样的:捂着鼻子进去,长时间憋住呼吸,匆匆完事后,再踮着脚尖出来,长出一口气。 我们的传统文化,历来是“重入口”而“轻出口”的。我们的国人,在享誉世界的“食文化”的背后,是耻于谈厕、不谈厕的,“厕文化”基本上是难以启齿的。据说曾有在中国的外国人,对北京过去的公厕进行过精辟的概括:“哭、笑、叫、跳”。哭,指的是被厕所中聚集的恶臭氨气薰得直掉眼泪;笑,指的是蹲在厕所中因地隔断,面面相视,无奈苦笑;叫,指的是夏日厕坑里蠕动的长尾蛆吓得人惊叫;跳,指的是厕所脏水横流,需跳着到厕坑上或因踩着粪便,出来直跺脚。 这些景象现在能看到的不多了,但我们的“出口”问题却还是不容乐观。很多的城市都要面对基础薄弱和城市面积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的“公厕短缺危机”,还有更尴尬的是,虽然厕所不少,但由于布局不合理、拆除和复建不平衡,带来新一轮的“如厕难”。 2003年,时任市长的罗志军书记,在全国大城市中,率先倡导在南京开展了一场 “公厕革命”,他提出了公厕革命宣言:转变环境意识、转变行为方式、转变发展机制、寻求技术进步、彻底改变面貌。系统地阐明了“公厕革命”的奋斗目标、工作方法和发展道路。罗书记还提出了“布局合理,改造到位,造型别致,焕然一新,造福于民”的具体要求,在形象上抓出新,布局上抓覆盖,设施上抓提档,技术上抓升级,服务上创优化,彻底改变南京公厕现状。南京市市容局承担了“公厕革命”的具体实施任务,成立了公厕建设领导小组,“一把手”局长张东毛挂帅亲自担任组长,组建了一个强有力的班子,协调各方关系,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建设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展开,确立了以政府投资建设为主、其他方式投资建设为辅、设置移动公厕拾遗补缺的工作思路,并制定了公厕革命4步曲: 1、依法规划、科学规划,把厕所建设纳入南京整体建设规划中,加大力度解决公厕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的现象。2、举办公厕设计大赛,集思广益、引进新的设计理念,寻找突破口。3、攻坚克难、多方协调、见缝插针、积极选址。4、制定规章、逐步规范、依法建设、科学管理。 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工作,每年年初与各区市容局和环卫所签订责任状,分解建设任务,各区市容局、环卫所认真开展前期工作,办手续、接水电,协调各方关系,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了建设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展开。三年过去了,按照罗书记当时提出的“布局合理,改造到位,造型别致,焕然一新,造福于民”的要求,以改变公厕面貌,塑造南京形象、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城市发展为根本目标的“公厕革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公厕内部设施和外观形象焕然一新,环境大大改善,基本解决了南京市民如厕难问题。 南京公厕急需进行“革命” 分管南京市环卫设施建设的市容局孙宁副局长,是南京“公厕革命”的主要实施领导者,他对南京进行“公厕革命”的必要性、急迫性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和切身的感受,他认为:罗志军书记倡导的“公厕革命”的深刻内涵是指人们在观念、设施、体制、机制和行为诸方面发生比较彻底的变革和改善。“革命”意味着具有根本性的扭转、变化和改造。正如农业革命、绿色革命等等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罗书记所要求的“公厕革命”是我们南京在现代化、文明化进程中的内容之一,是城市现代的标志之一,是社会和谐的一个元素,具有历史的要求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要求,我们作为具体的实施贯彻部门的工作人员,责无旁贷,一以贯之。 特别是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的江苏省政治、文化中心南京,“公厕革命”意味着:首先,是城市环境意识的转变。它要求树立保护公厕设施、维护环境清洁、为事业做贡献的文明、健康、卫生的公德意识。其次,是人的一种行为方式的转变。它要求人们在如厕行为上做到文明、礼貌,否定那种不讲公共卫生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再次,是一种机制的转变。它要扭转和变革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配置方式,寻求能使公厕这种公益事业产业化发展的渠道和思路,并通过法律、政策手段调配社会资源,使南京城市公厕的规划和建设向现代水平接近,走上富有活力的良性循环轨道。第四,是一种技术的进步。它要求公厕设施及其外观构造向方便、清洁、节能、美观的方向靠拢,改变脏臭差的现象。最后,公厕也是构成城市景观的美化与和谐的要素之一。 从南京当时的状况看,公厕的现状与城市建设的要求差距还较大,所以提出“公厕革命”,不仅仅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南京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急所”。参照《南京市城市公厕管理办法》的规定,2003年的南京市公厕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数量不足。按城市每2500人至3000人应拥有一座公厕的规定标准,尚缺200多座。二是布局不均,按法规标准,繁华街道和新建居民区公厕之间的距离为300至500米,一般街道距离为700至1000米,未改造的老居民区为100至150米。而南京市新建小区、街道以及城郊接合部公厕严重缺乏。据统计,有43条新(拓)建的道路两侧全线无公厕,如3.5公里长的光牌路、人流量较大的中山路以及新街口至建邺路等路段,没有一座公厕;高楼门原有的一座,1996年被某区城镇开发公司拓路拆除后至今未复建;高楼门地段南至安仁路口,北至傅厚岗约800米无公厕,为此群众意见很大。三是档次不高。由于种种原因,南京市公厕建设发展严重滞后,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很不协调。 “公厕革命”在艰难中前行 “公厕革命”,无论从哪个角度上来看,都是件好事。但市容环卫部门清楚地知道,一件事情,需要用“革命”这样的词汇来定义它,往往意味着这件事做起来肯定是有相当的难度的。“公厕革命”也不例外,不要小看建一个厕所,往往涉及到的是这个城市方方面面的问题,涉及到法律、规划、土地的使用权限,以及建设公厕所在区域的市民们的接受程度。南京的“公厕革命”,不出预料的也遭遇着各种各样的阻力,在艰难中步步前行。 有一些地方因为建设需要,把原有厕所拆除了,但拆除单位往往打着某某领导工程、市政工程的旗号,在所谓的“时间紧、任务重”的借口下,经常不按“先建后拆”的规定办理手续,不但不依法先建后拆,而且拆后了事,这给后来的复建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城东干道在道路拓宽中将原有的6座公厕拆除后,一直没有规划一座复建地址,市民反映十分强烈,尽管市建委与市容局多次协调,但都是“无言的结局”。不久前,某城区在一个大景区的环境改造工程中,不按程序审批,就悄悄地派人拆除一座公厕,当执法人员闻讯制止时,该区工作人员振振有词:这是市领导工程,有什么关系?第二天早上,当执法人员再到现场时,公厕已经荡然无存。 建厕所需要征地,但难以落实。对于复建选址,有时不是规划部门要另作它用,就是土地产权不同意。2004年下半年,南京市市容局和各区选址45处,最后有关部门只同意了5处,通过率仅10%,而在最后的落实中,这5处又遇到种种阻扰以致最后一处未建。这就是“公厕革命”在当时面临的尴尬,一片喝彩声后,没有立锥之地。 同样的尴尬还在不断发生着。如台城花园在复建公厕过程中,曾三次无故被当地居民推倒;再如鼓楼区准备在北京西路口建一个公厕,某单位以破坏单位风水为由,提出不准建设;还有些公厕在百般努力中建成了,但在接水、接电上受到了各种刁难,使得再建工程很难如期完成。即便是按《南京市城市公厕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的,各类开发建设项目按规定需要配建公厕的,规划部门应在规划设计要点中予以明确,建设单位必须将公厕列入开发建设计划,所需经费纳入工程概算,公厕建设应当与开发建设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验收交付使用;但一些开发公司规划时有公厕项目,实际操作时却取消了,验收时也不通知市容环卫部门,致使这项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即便是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即便是“公厕革命”体现了对个人的尊重和社会制度的充分赞扬,但在整个的过程中,还是会不断遭遇种种因素的制约。南京的“公厕革命”,就是在这样的外部环境条件下,艰难地起步上路了。 新闻链接>>> 厕所文化林林总总 中国进入奴隶社会才开始出现茅坑;世界上中世纪的欧洲,人们还没有厕所观念;厕所的进化是从茅坑演变到茅房、厕所、卫生间、洗手间,从无到有,从私有到公共,从单一功能到集生理代谢、卫生调整、休息乃至审美、商业、文化等多功能,厕所革新一步步从文明走向进步。 汉、唐时期,大街上没有公厕,所以古人也就没有地上公厕,平民家里必备便桶。 唐宋时期,掏粪的发财了。这期间出现了专门经营“粪业”的人,以替家庭清扫厕所为主,操持“粪业”的人,往往大发其财。宋都东京城内下水道十分发达,已成网状,宋时已经有专门的清洁工人了。 清代秀才开办收费厕所。自古以来,我国厕所大多比较简陋、肮脏、破烂不堪,基本是“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北京的男厕多采用蹲坑式,妇女采用“灰桶子”,即:一木桶,内放石灰或草木灰。清朝时,为了解决粪便管理的经费,清政府也曾试着搞了些收费厕所,并允许私人开办。《清类钞》中说:某书生考试不中,为了谋生自己建了一座收费公厕。他在厕所上贴了一副对联:“但愿你来我往,最恨屎少屁多。”但当时公厕并不能为人们所接受,人们随地便溺,或便于马桶之中,倾倒于街旁,满街狼藉臭气逼人。 19世纪堪称是“厕所世纪”。在19世纪40年代,在汉堡出现了用河水时冲时刷管道的下水系统。19世纪50年代,在伦敦出现了一套高效下水系统,并设置了自动冲水阀门和加速水流的新型管件。此后,厕所的制造工业化了,流水作业的设计使这一工作发展到了极为简单的地步。1852年,英国伦敦修建了世界第一座抽水马桶的公厕。 1994年上海市开始实行了沿街单位厕所对外开放。 世界厕所协会是继世贸组织、世界旅游组织之后又一国际组织,并把每年的11月19日定为“世界厕所日”,2001年11月19日在新加坡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厕所峰会,2004年11月19日在北京举行了世界厕所峰会。 有专家指出:一个人从有便感后可以坚持5至10分钟,这段时间的步行距离约为300至500米,所以公厕规划建设应该在500米之内有一座公厕。 地球上约有24亿人口缺水。我国是缺水大国。全国厕所每年漏泄生活用水7亿吨,1吨厕所排出的污水可污染220吨干净水。中国人平均每天要上五六次厕所,中国城市每家每月平均耗水30吨左右,其中一半以上是厕所用水。全国城市每天厕所耗水1440万吨,每年要用掉144个自来水厂的产量。 在英国使用公共厕所需要支付1便士,所以“花一便士”成为“上厕所”的别名。2002年8月,英国的公共厕所度过了150岁的生日。 东南亚各国正在兴起“厕所革命”,其中韩国水原更被称为“世界上拥有最漂亮公共厕所的城市”。 日本人对厕所的迷恋堪称世界之最:日本有专门对高技术智能厕所的研究,有厕所网站、研讨会、古代厕所博物馆、24K金男便桶等等。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地方有这么多人为如此高价的座位花这么多钱。 在人满为患的日本,厕所是人们可以静静呆上几分钟的少数地方之一。日本的厕所之王——东陶机器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以其高技术的“小卫生间”确立了自己在业界的地位,这种产品当时在全世界受到欢迎。这个要价在1000美元以上的厕所过去只限于疗养院和医院使用,但是过了近20年后,这种曾是奢侈品的厕所进入了约30%的日本家庭。“小卫生间”有照明设备、软管、按钮、遥控器,以及温度和水压调节器。 日本的厕所文化并不局限于抽水马桶。日本的一个厕所网站要求网民自愿参观东京的公共厕所并给它们打分。它还要求人们提供最肮脏厕所的照片,将它们贴在网页上。日本人每年还要花费1亿多美元购买一些非处方药片,以清除在沉迷于这些奇特的厕所时可能带来的异味。 □本报记者 周骏 邓德懿 王永刚 徐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