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与《三字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6日03:05 光明网-光明日报

  1974年,我高中毕业的时候,是个书荒年代,全国也就一个作家,八个样板戏(那会儿八个样板戏都还未出齐)。一个侥幸的机会,我得到了一个代课老师的职位,虽然工资只有28元,也算暂时有了工作。十月,学校接到通知,每班要开一节“批林批孔”课,并配备了一本教材,是《批判〈三字经〉材料选编》。

  这本小书一共六篇文章,其中一篇是《〈三字经〉批注》。其他几篇分别是人民日

报短评以及上钢五厂二车间和北京北新桥街道居民的批判经验介绍,批判的文章中说《三字经》被封建统治者称为“袖里通鉴纲目”,“小型百科全书”,从而规定“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必“先读《三字经》”。这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将原著逐节逐段地读过去,觉得并非洪水猛兽。我仗着要教的借口,大声反复地朗诵,引得同校的一位老先生借去抄,说是给他儿子读。一次,因为背读入迷,以至误了十缺一的一场球赛,被球友们一把夺过书,在20-21页的地方撕成了两半,弄得不仅球未打成,反倒增加了球友间的嫌隙。现在的这本小书,有三个锈蚀的订书针,书脊上明显能看出撕破的痕迹。

  几年以后,我有机会上一所师范大学,在同学中间,这本《三字经》成了我炫耀的资本。也正因为这本《三字经》,使我在后来的求学中,从“四书”到“五经”,再从“经”到“子”到“史”,这样扎扎实实地读了下来。在后来的教学中,我更加重视传统教材的教学经验,案头上常备的书有“三百千”,有《颜氏家训》,有《太公家教》等;所研习的著作是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而所撰写的论文竟也是《背诵十万字如何?》,跟学生鼓吹的也不外乎类似《茶余客话》中所说的“一天背多少字,十年可以背十三经”云云。在学生中卖弄多了,自己浑然不觉。一位毕业二十余年的学生在背后说:听一次,大有新意;听两次,仍觉新鲜;听三次,似觉烦腻;听四次,如吃肥肉,已经不只是烦,而且特腻了。

  在我近三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不知道有多少学生听腻了,也不知道在今后的岁月里,还将使多少人烦腻,也不知道是否要唠叨给我的第三代。这样说来,我之于《三字经》,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顺便说来,我的这本《〈三字经〉批注》快要成为古董了吧。有需要收藏《三字经》版本的人,这本“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文教办公室教育组印编”的小书,恐怕是一个很特殊的版本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