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青春口号:奏响与祖国共奋进的时代强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6日04:29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孙晔

  编者按

  这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篇,这是一道开满鲜花的风景,这是一部气势磅礴的交响曲,这是一座傲立神州的丰碑……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神州大地沧桑巨变,一个青春的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这伟大的历史进程中,青春激情始终是时代嘹亮的颂歌。

  半个多世纪之后,当我们的目光穿越历史的峰峦,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国青年那挂满汗水的面孔,那嘹亮的歌声,还有那坚定的脚步。

  为了更好地以真实生动的历史启迪青年、激励青年,本报从今天起,在“共青视点”专刊推出“青春中国”寻访大型系列报道,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具有历史意义的首创性事件和标志性人物,充分展现一代又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与人民齐奋斗的火热实践和精神风貌,以期对今天的青年以启迪与激励。

  新中国建立~20世纪50年代中期

  “以前干一天算一天,现在我们当家做主人了!”

  走进老突击队员刘强家中,首先跃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幅照片。那是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在首都机场的黑白合影,由于年代久远,已微微泛黄……

  今年76岁的刘强,1946年来到北京做瓦工学徒。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了北京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的一名职工。

  “以前干一天算一天,现在我们当家做主人了!”刘强说,新中国成立之初,首要任务就是把生产建设搞上去。“把青春献给祖国”、“向困难进军”、“争做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等口号,燃起了一代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1954年1月,全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在北京苏联展览馆工地诞生。当时,18名团员组成木工突击队,用181个工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原计划用478个工的任务。此后,在团组织引导下,全国各地建立了各种青年突击队,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强所在的张百发钢筋工青年突击队,就是当时全国建筑行业的一面红旗。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该突击队承担过834项工程任务。

  “我们家3个孩子出生,他都不在家。”刘强的老伴说。1957年腊月,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降生,当时丈夫就在离家仅一河之隔的钓鱼台工地上,却顾不上回趟家。

  “那时候的年轻人干事没怨言,一心就想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建设新中国。”刘强说,现在,每当看到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等自己参与建设的建筑时,觉得当时再苦再累都值得。

  和刘强一样,许多上世纪50年代的青年,为他们的人生选择而激动,为他们开创的光荣事业而骄傲。

  “向困难进军!”“把青春献给大陈岛!”回忆起当年这些激动人心的口号,王宗楣至今记忆犹新。

  1956年1月29日,离新春佳节只有12天了,227名温州地区的青年,响应党的号召,组织起志愿垦荒队,在队长王宗楣等率领下,登上浙江大陈岛,誓把荒岛变成乐园。

  王宗楣回忆,当时大多数队员都来自城市,连锄头都不会拿。最小的女垦荒队员只有十四五岁,个子比锄头柄还矮1尺。第一天收工后,很多队员的手掌磨出了血泡,钻心地疼,躲进被窝流眼泪。

  “那时候的我们,立志要做中国的保尔,做祖国的垦荒者。”王宗楣说,“遇上困难,大家就开展劳动竞赛,越是艰苦越有一种崇高感、奉献感。”

  正是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这些年轻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把昔日的荒岛建设成了“东海明珠”。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青年人还成为“向科学进军”、“向文化进军”的重要生力军。据青年运动史研究专家黄志坚介绍,当时,各级青年团组织带领青年人在扫除文盲、普及科学知识、组织技术学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是时代的召唤和需要影响了我们”

  有人说,在上世纪60年代,“侯隽”不仅仅是一个女人的名字,她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精神坐标。作为当时全国著名的回乡知识青年代表,她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大办农业”的号召,舍弃繁华舒适的城市,意气风发地投入农村建设。

  1962年,侯隽以门门满分的成绩高中毕业于北京良乡中学。这一年,就在她全力以赴准备报考大学时,国家号召削减城市人口,支援农业第一线。

  “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侯隽毅然决定到河北省宝坻县(现天津市宝坻区)窦家桥村安家落户。在农村,她一干就是18年。这期间,侯隽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推行科学种田,被当地百姓称作“特别的姑娘”。

  在邢燕子、侯隽、董家耕等回乡知青典型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响应“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口号,投入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据统计,1962年,全国农村已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回乡知青3000万人。

  “是时代的召唤和需要影响了我们大家。”侯隽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很自豪的,因为当我们年轻的时候,为国家承担过压力,减少过困难。既然选了这条路,就要用一生来兑现自己的承诺。”

  2003年年初,已经60岁的侯隽和邢燕子、董加耕等几位老知青,在她当年下乡的地方——天津市宝坻区史各庄镇窦家桥村筹建“中国知青村”,力图打造一个集科、农、工、贸等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基地,圆自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夙愿。

  祖国的需要就是青年的选择。在那个激情洋溢的年代,青年始终是时代新风的开创者、倡导者、实践者。

  20世纪60年代,还有一位年轻人成为社会新风的开创者,对当时青年人的思想道德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他就是雷锋。在雷锋精神鼓舞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青年人的行为准则,“向雷锋同志学习”也成为一个响彻大江南北的口号。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的确立,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都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这在客观上要求在全社会建立起一种新型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抚顺市雷锋精神研究所所长翟元斌认为,雷锋精神恰好符合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产生了巨大的教育、鼓舞和激励作用。

  40多年来,“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从欧阳海、王杰、刘英俊到赵春娥、张华、朱伯儒、张海迪等,都曾受到雷锋的影响。

  为保护儿童而牺牲的21岁青年刘英俊,在他生前使用过的锄把上刻着“向雷锋同志学习”几个字;为救掉入粪池的69岁老农而献出生命的大学生张华生前说过,雷锋的生命在他身上延续,雷锋的热血在他身上沸腾……

  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末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前不久,在一次大学同学聚会时,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李继定和大家决定,明年毕业25周年时,由同学自发捐款,把“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句话刻在一块大石头上,放到清华园中。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即使在今天,这句口号仍不断被人用来自勉。而这个口号,正是李继定所在的清华大学化学系77级2班提出来的。改革开放初期,在百废待兴的中国大地上,这句口号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我们很珍惜上大学的机会。”李继定说,“但等到国门打开后,大家在思想上都很苦恼,对社会的发展也挺灰心,觉得挺没劲的。”

  为了给大家鼓劲,辅导员谢新优组织大家进行有关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大家敞开心扉,各抒己见,逐渐认识到垂头丧气和抱怨没有用,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青年人如果能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我们的国家还是有希望的,于是提出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李继定回忆说。

  改革开放初期,还有一个口号和“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样响亮,那就是北大学子喊出的时代强音——“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1981年3月20日晚,中国男子排球队在世界杯排球赛亚洲区预赛的关键一战中,以3比2战胜对手,取得了参加世界杯排球赛的资格。守候在收音机旁的北大学生欢呼雀跃,涌出楼门,欢呼声、口号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同学们异常兴奋,有的把脸盆、饭盆拿来敲,有的把破笤帚点着了当火把,开始游行。大家齐声喊‘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边走边喊,还唱起了国歌……”当时是北大哲学系2年级学生的彭兴业激动地回忆着。

  同样,这个口号也很快传遍神州大地,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最强音。它指引着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奔赴祖国的各个岗位,为国家建设建功立业。

  “喊这些口号并不是虚的,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这样严格要求自己。”李继定说,“我们每个人都在各自岗位上作出了贡献,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变,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回报,觉得很欣慰。”

  1984年10月1日,国庆35周年大庆群众游行队伍中,北大学生自发打出的那个横幅,已成为全中国80年代最温暖的回忆。

  时任北大学生群众游行队伍副总指挥兼领队的彭兴业,再一次见证了一个重要历史时刻。“80年代,那确实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的年代。”

  回忆这段往事时,现任北京市海淀区委副书记的彭兴业拿出了那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小平您好’反映了青年一代对邓小平的敬意,对党的领导、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衷心拥护,它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表达。”

  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

  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他,一名青年知识分子,在大西北茫茫的戈壁荒原,在平均海拔逾3000米的青海油田,艰苦创业17载,为我国西部油田的开发和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就是“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1982年,秦文贵从华东石油学院毕业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我国海拔最高、环境最艰苦的青海油田。

  “值得,非常值得!”对于年轻时作出的这个选择,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市场部副主任秦文贵至今初衷不改,“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是他一直恪守的人生信条。

  1997年,秦文贵获得首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向当代青年榜样秦文贵学习”,也成了新时期青年人中又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响亮口号。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2003年,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的莫锋,放弃了去待遇优厚的深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的机会,报名参加首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内蒙古巴林右旗卫生防疫站工作。服务期满后,他选择了扎根当地。

  现在的莫锋已经成为巴林右旗卫生局副局长,2006年4月,又兼任了他所在的城关镇党委副书记。“中西部地区最缺乏的就是人才。个人的需要只有和国家、社会的需要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莫锋说。

  别样的口号孕育着别样的青春——从秦文贵到莫锋,人生的选择殊途同归。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高喊着“到西部去”的口号,作出了和他们同样的选择。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国已有5万余名高校应届毕业生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今年五四期间,团中央发起“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该活动旨在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围绕学习、创造、奉献的主题,引导广大青年在实施“十一五”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当代中国青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次发出了“我与祖国共奋进”的时代强音。

  时代在变,口号在变,唯一不变的,是青年人心中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举目神州,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正在投入新的时代洪流,与祖国同命运,共奋进,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对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帮助,在此感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