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审计公开利于政治进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6日09:20 南方日报

  南方论坛

  本报评论员

  广东省审计厅厅长曾寿喜昨日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2005年度省级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时说,这次审计和审计调查了30个项目,审计资金总额918.2亿元,查出违规资金9.29亿元

。同时,审计厅还公布了一份具有新鲜感的公告,与往年相比,这份公告不仅篇幅大为增加,详细列举了预算管理和执行方面的问题、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存在的问题、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存在的问题,还出具了财政预算资金管理意见。

  但是,介绍这份报告的新鲜感完全比不上公众自己上网查阅的新鲜感。审计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在省人大批准2005年度省级预算执行的审计报告后,这份报告将被首次放到网上,全文提供给市民阅览。

  审计报告的公开,尤其是在网络上公开,无疑使公民能够更清晰地知晓公共资金和公共财产的管理和运营状况,这也是纳税人应有的权利。但是,审计报告与其他一些歌功颂德的报告比起来,其性质决定了“报忧的多,报喜的少”,难免受到一些当事部门的不欢迎,以至于一些官员动辄搬出“影响安定团结”这样的大帽子来压人,以求“内部通报”草草了事。在国际上,审计报告几乎全部公开不仅是惯例,也是准则;而在国内,李金华审计长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曾表示,审计署2004年公开的审计报告比例仅为一成左右。这种状况即使到今天,也未得到根本性的改观。

  好在李金华审计长也表示,到2008年,希望使全部公开成为原则,不公开成为例外。2008年说快也快,说慢也慢,但不能指望到了2008年就毫无铺垫地一揽子解决审计公开的问题。疾风暴雨式的运动战早已被历史证明是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的权宜之计。任何事情的解决都需要过程,但过程不是裹足不前的理由,而是应当稳步推进。

  由此观之,审计报告在中央层面的公开之后,从省级、市级、县级、乡级,都会有一个相继公开的动作。并且,这种公开是面向全社会的公开,而不是只在内部系统的有限公开。公开有什么可怕呢?有人担心公开会影响政府的形象,认为政府部门出现这么多的违规现象,公信力何存?可实践证明,在中央层面的审计报告公开后,社会反响整体上是好的,人们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更加提高。

  公开的目的是整改,是促进党务系统和行政系统的工作,也以此促动政府提高执政能力,提高依法办事的水平。国家审计署印发的《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没有社会舆论监督,整改就是空话;而没有公开,社会舆论监督本身就是一句空话。在审计署曝光一些国家部委的违规事件后,媒体关注度较高,一些部委也通过媒体表达了异议,但有异议不也是好事情吗?双方你来我往,公众却“旁观者清”了。最终,该整改的还是进行了整改,即使有些整改尚未完全到位。

  审计报告公开的目的是整改,但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整改。整改之后,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预防公共财政资金不再被滥用、挪用,如何形成制度层面的事前制衡措施。只有让公共利益超越部门利益和小集团利益,让公共财政在阳光下运行,公民的合法权益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公民也才能够对执政党和政府产生更大的向心力。

  广东省的省级预算执行审计报告张贴在互联网上,不仅意味着公开,也意味着公开程度的全社会性。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正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无差别待遇。盼望这样的无差别待遇越来越多,这样的公开越来越常态,如是,我们的政治文明也就越来越进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