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他们是广东连接世界的桥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6日09:21 南方日报

  编者按

  正值省友协成立50周年。翻开广东的“民间外交”史,“厚重”二字凸现出来。从化解误会、破除坚冰,到真诚交往、友爱互信,实现这样巨大的转变,跟无数对中国和广东饱含深情的“民间使者”的努力不可分割。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法国政界和舆论界弥漫着对中国很深的误解,法国侨界领袖何福基不遗余力地为之奔走,广泛地介绍中国;2003年非典在广州爆发时,马耳他马中友协主席卡莱亚怀着对中国人民的信任,顶住压力来到中国,向世界证明了广东并不是国外谣传的重疫区……

  为友好交往而努力的人不止他们俩,泰国公主诗琳通、日本女画家井口和子,还有很多很多默默无闻的人。正是他们,跨越了文化和历史,冲破了樊篱和障碍,在广东与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固的桥梁。

  会唱粤语歌的泰国公主——诗琳通

  乐意当粤泰文化的交流使者

  泰国诗琳通公主(如上图,王辉摄)的名字是广东人非常熟悉的,但对她聪慧质朴、勤奋好学的秉性以及她为传播、促进粤泰友谊作出的贡献,人们也许了解得不多。

  很早就对广东话感兴趣

  “浪奔,浪流——”这是在广东脍炙人口的香港电视剧《上海滩》的主题曲。然而当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诗琳通竟然兴致勃勃地用广东话唱起了这首歌,还笑着问“唱得还可以吧”,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诗琳通并不会讲粤语,却能用粤语唱歌。她说,这全因为她喜欢看香港电视剧,而香港电视剧在泰国很流行。“我很早就开始对广东话感兴趣。在泰国,一些菜的名字也是广东话。”诗琳通笑言,“可学讲广东话对我而言就不太容易了,特别是现在已经50多岁了,早上学习,晚上就忘了。”

  说起广东,诗琳通一直觉得自己知道得太少。“以前还没有到中国的时候,就知道粤菜特别好吃,而且那么多年只来过三次。”诗琳通略带遗憾地说,虽然只有三次,但每次广东给她的第一印象就是“神奇”,因为广东发展速度很快,变化太大了。

  四广东高校聘其为名誉教授

  为推动粤泰之间语言和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深化,诗琳通每回到访广东,都会到大学走走。“因为在广东读书的泰国留学生很多,怕他们不好好学习。”诗琳通说笑着,随即一脸严肃地说,实际上,每个国家的大学都有着该国的教育和科学研究方向,特别是邻国,他们的经验和项目,能对自己国家的发展有所借鉴。“

  被公主的好学和质朴感动,广东大学的大门一直向诗琳通敞开。今年4月,通过省友协的穿针引线,在诗琳通第三次访问广东期间,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汕头大学四所广东高校成功地聘请公主为名誉教授。“这使我有更多机会推广中国与泰国、广东与泰国学生的交流、文化的交流、学术的交流。我十分乐意担当这样的‘角色’。”

  致力两国农学产业技术交流

  诗琳通对广东的农作物生产、养殖极为赞赏。2002年10月,第二次到访广东时,诗琳通就主动提出要到广东农科院走一趟,为的是看看广东鱼的养殖。而今年4月,诗琳通更是辗转于华农工程学院、水果园及华工食品化工研究中心,请教农学专家各种蔬菜瓜果的种植方法。

  “泰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在农村大部分地区,农民仍然是以耕田为生。”诗琳通说,“我小时候跟父母到乡村,看到农民生活贫困,于是我一直想,如果我们的农民种田可以自给自足,这对他们来说,起码是一种维持生计的安全保障。”于是,诗琳通一直注意农学知识,在省友协的联系下,时不时与广东专家交流,让专家向农民传授技术;或者到农村去,与农民面对面交流,帮助农民过上温饱的生活。

  “这也可以看到广东人的热情。如果不是广东省友协热情帮忙,广东与泰国的农学产业之间就没有那么多机会进行交流。”诗琳通动情地说,今年广东省友协成立50周年,除了祝福以外,还想说声“谢谢”。谢苗枫吴晓蕾

  访华50多次的日本女画家——井口和子

  为孩子们播下友谊的种子

  现年52岁的井口和子(如右图,徐林摄)是日本知名女画家,擅长油画和素描。她的作品大多歌颂生命与情感,表达了对自然和传统的尊重。对中国,和子有种抛舍不开的情结。北京、新疆、云南、广东……50多次的访华行程使得中国的土地上到处遍布了她写生的痕迹,也使得她堪称民间外交的一位“艺术大使”。

  在广州办画展受到欢迎

  虽然以前多次来到中国,但真正与广东结缘,还始于2004年抗战胜利纪念日前,和子在广州举办的一场画展。当时,已在上海举办过一次画展的和子应省友协的邀请,欣然拿出57件作品。“当时广州的学校都放假了,我还担心没有人来看,没想到过来那么多学生,还有人找我签名。”让她念念不忘的一个场景是:“有一位年近80岁的老奶奶,拿着画笔非常认真地临摹我的一幅描绘广州清晨的画。”

  在和子的画室中,记者见到了当时画展的照片。提起画展的盛况,和子非常“喜欢”广州人的友好,“每天前往展厅是一件无比喜悦的事情”。为此,她专门写了一篇《对热情的中国人民满怀感激与友情》的文章,于当年5月1日刊登在日本的《关西华文时报》上。

  许多画作表现中国人文山水

  采访中,和子总要提起“朋友”这个词语。最让她引以自豪的是,“在中国有很多朋友”。也正是这次画展,让和子结识了很多广州的朋友。

  “中日的友情应该长久下去”,和子非常希望能与更多的中国人成为朋友,她对中日关系的现状有着些许不满:“现在中日关系不是很正常,有些冷淡,这不是我们想见到。我和我身边的朋友都希望双方能有更加密切的关系,但可惜的是,并非所有人都这么想。”

  也正因为如此,和子更加希望用她的画作来为中日关系作出贡献,她的画中有很多是表现中国山水和人文的,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日本办画展,和子都把这些画看作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心是可以超越国界的,用艺术表达心声也同样可以,我希望能用我的作品和工作让中日人民彼此更加了解。”

  把日本小学生的画带到南京

  从小就渴望一边周游世界、一边用画笔记录的和子深深明白小孩子的思想是最纯真也是最容易塑造的。“我们的希望在于孩子,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们播下中日友谊的种子。”和子说,她要把日本5年级学生的自画像带到南京,和南京小学生的自画像以及采集到的种子放在一起,还要把这些画拿到其他国家。

  “即使这些种子如此微小,但只要我们努力地为之营造一个氛围,用心去交流,剩下的就让孩子们创造。”“也许很多人认为这些行为很幼稚,很琐碎,但我相信经过不断的积累和铺垫,这些种子一定会发芽成长的。”徐林吴晓蕾

  受法国总统表彰的“民间大使”——何福基

  坚实的经济合作是友好的基础

  在法国侨界领袖何福基(如左图,胡键摄)的书桌前,有一面非常珍贵的勋章——希拉克总统颁发的“国家公绩士官勋章”。

  这是2003年9月26日,法国政府为表彰这位年届花甲的老华人数十年来为促进中法友谊所作的突出贡献而颁发的最高荣誉。法国内政部长萨科奇代表希拉克总统颁奖时动情地说:“何福基先生是中法友好的‘民间大使’!”

  得此殊荣,焉敢得意。当广东友好采访小组在巴黎找到这位老华人时,他正在市政府为中法交流忙碌着。

  想方设法化解中法误会

  “我身上流淌着中国人的血,几十年人生的风风雨雨,使我对一个道理深信不疑,那就是只有中国真正强大起来,我们这些身处海外的炎黄子孙才能真正扬眉吐气。”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何福基时时关注着来自中国的信息,为祖国的成就感到由衷高兴,也想方设法为祖国分忧。

  1989年秋,当时的法国政界和舆论界对中国存在很深的误解。何福基说:“我陪同法国政界元老、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菲龙先生于10月初到中国访问。在北京,会见了不少中国官员及各界人士,了解了当时中国政局的真实情况。”

  回到巴黎后,菲龙不顾旅途劳顿,及时组织记者招待会,会见法国各界,广泛地介绍中国,对促进两国关系的改善起了重要作用。

  “中法友好关系必须建在坚实的经济合作基础上才有旺盛生命力。”何福基介绍,他总是尽可能向法国企业家介绍中国,陪他们到中国实地考察。不少法国中小企业家已开始步入中国市场,与中国同行建立起互惠的合作关系。

  搭建友好桥梁展示广东魅力

  尽管在法国居住多年,但还是操着一口非常流利的广州话。这位祖籍顺德的“广东子弟”,一说起家乡就特别亲切。

  何福基早年曾在柬埔寨金边做进出口生意。“那个时候每年我都会回中国参加‘广州交易会’选购国货。直到1975年柬埔寨爆发战乱,才历尽艰辛来到法国。”提起这段往事,何福基十分感慨。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发展非常惊人。我的家乡顺德就是中国股份制改革的试点,一度引领风气之先。”何福基介绍,为了促进广东与法国的交流,他积极搭建友好桥梁,不仅促成了巴黎政要到广东访问、法国企业家参加在广东举行的第二届中小企业博览会,还有协助了广东画家在巴黎举办画展,展示广东文化魅力。胡键

  非典时期顶住压力访粤的马中友协主席——卡莱亚

  政府会换届,人民的情谊永不变

  拎着一个深褐色皮包,穿着整洁笔挺的西服,一位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外交官”在马耳他国际机场的闸口一看到我们,就热情地挥手。

  这就是马耳他马中友协主席卡莱亚(如右图,符超军摄)——马耳他前旅游部长、并担任马耳他议员长达22年时间。他亲自来接机,一下子让广东友好采访小组的成员们感受到了马耳他人的真诚。

  到中国投资的企业家以他为“向导”

  马耳他马中友好协会成立于1973年,现有会员400名。在这个人口只有40多万的国家,这已是一个有相当影响的民间外交团体。

  “仅仅通过阅读报纸了解中国是远远不够的,要学习中国快速的发展经验,就必须到中国去、到广东去。”卡莱亚在国内有“中国通”之称,许多有意到中国投资的企业家都把他当成了“向导”。

  为推动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卡莱亚不停地奔走于马耳他与中国之间。从1975年开始,他32次出访中国。

  “2003年春天,非典在广州爆发的时候,很多计划到中国的行程都被取消了。当时我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但如果不去,我又感觉失信于我的中国朋友。”卡莱亚感慨地说:“我相信广东人,他们说,没事,可以来。我就义无返顾地来到了广东。”

  “这就是广东人民的真诚朋友。”省友协副秘书长陈康感动地说:“当我把卡莱亚健康、安全地送上飞机回国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们向世界证明了广东并不是国外谣传的可怕‘重疫区’。”

  不拿工资自筹经费的“主席”

  “他们没有任何活动经费,更不要说工资了,就是凭着对中国人的友好情感而工作的。”省友协秘书长解廷光介绍,甚至连召开一个简单的座谈会都要自筹“经费”。

  更令广东人感动的还有一个细节。2004年广东画家到马耳他办画展,为了帮广东客人节省费用,卡莱亚用自己的私家车分几次把画家们从文化中心接送到餐厅。这一次,广东友好采访小组在马耳他采访,他又全程陪同;当他得知老岳母生病住院时,匆匆赶去看了一会又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为了加强广东与马耳他的交流,卡莱亚不遗余力,想方设法安排各种活动,努力把马耳他的舞蹈、美食带到中国。

  “政府会不停换届,但人民的情谊是永远不变的。”卡莱亚坦诚地说,“我就是想为两国更加接近做一些工作。如果有碰到什么困难、挫折,也被中国人民包括广东人民给我的伟大友谊所弥补了。”胡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