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孩子过暑假 社区能做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6日09:33 南方日报

  社区公共设施不足,数十学生同挤一个篮球场;部分社区暑期活动缺乏新意、参与度低……

  孩子过暑假社区能做啥

  近年来,社会生活的基本框架——“社区”的概念正逐渐被强化,“社康中心”、

“社区养老”、“社区教育”等字眼经常见诸报端,“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的意识更是逐渐为深圳人所关注。暑假期间,全市80万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地也由学校转到了全市600多个社区(村)中。

  孩子们在社区能过好暑假吗?社区物业管理公司为孩子准备了哪些暑期“大餐”?社区公共文体设施配套齐全吗?社区能否从学校手中“接棒”孩子暑期生活?近日,记者对深圳部分小区进行了探访。

  踩点1

  让孩子找找“社区管家”的感觉

  时间:7月18日15:30

  地点:梅林一村

  “深圳福田梅林一村是一个以公务员、教师、医生等为主要居民的高档住宅小区。小区的3万多名居民中,有接近7000名未成年人,约占全社区人口的1/4。如何让社区青少年过个热闹的暑期,自然成为社区物业管理的一项工作。”社区物业管理处文化部工作人员蔡小姐表示,小区自2004年就推出第一期社区暑期活动,但当时的目的更多是出于对公司本身的宣传。

  今年,该物业管理公司则有意识地在活动中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家园意识。“经过两年的尝试,我们的暑期活动内涵得以延伸,慢慢意识到协助青少年合理安排暑期生活,不仅是学校和家长的责任,更是全社会都应认真面对的问题,作为社会元素之一的社区理应积极承担其中一部分责任。”蔡小姐介绍,他们组织的暑期活动于26日启动,为期4天,报名参加的60多名小居民被分成两个实习小组,将分别到客户服务中心、保安部等部门体验。

  “除了参与剪草除草,他们还将深入配电房、水泵房等平时不能进入的区域参观,并由专业人士讲授在遇到火灾、雷暴天气、家中水管爆裂等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处理,还要跟着保安一起军训,在小区站岗、巡逻。希望通过让孩子们走进社区服务的幕后,体验自己生活的社区环境是如何创造出来,找找做‘管家’的感觉。”据该物业管理处介绍,该社区还配合“循环经济”,推出了环保主题暑期活动,活动从7月22日至8月26日,形式包括社区服务开放日、讲座;到滨河污水处理厂实地参观、游园活动、培训和体育比赛等。

  但蔡小姐也坦言“虽然活动自头一年就收到了较好效果,但3年来的确存在困惑”。她认为自己所在的物业管理公司仍需要努力寻求社区暑期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实,对我们这样的小区,精力、财力、人力都不是问题,如何去创新,使活动保持新颖、保证参与度才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难题。”

  踩点2

  “在家无聊就出来‘晃’啰”

  时间:7月19日15:30

  地点:下梅林梅山路附近某小区

  “篮球场人太多,网球场和游泳池要收费,我们消费不起,所以只在足球场玩,场地不正规也没关系,书包可以做‘龙门’!”在梅林一村足球场边,一个小男生告诉记者,他对这个社区很熟,社区节假日搞活动也经常参加,并热情地提出带记者去找“更多的学生”,而此时记者才意识到他并非梅林一村的居民。

  小男生住在隔壁梅山路的另一个社区里,该社区街道狭窄,“牵手楼”、“接吻楼”随处可见,是个典型的城中村小区。而他口中带记者去的“一个有很多学生聚集的、有冷气的好去处”实际上是个门面挺小士多店。推门进去后,只见五六个初中生正围着一张小圆桌子边打牌边大口吞刚买的鱼蛋,桌面上则堆着两三个喝光压扁的啤酒罐,旁边的烟灰盅里还有10多个熄灭的短烟头。围在牌桌边“观战”的孩子们则有的斜坐着,有的跷着二郎腿,有一茬没一茬地搭话,每个人说完,其他人都会跟着起哄。

  “一般都在家里玩吧,无聊就出来‘晃’啰。”谈起暑假生活,一个穿粉色衣服的男生满不在乎地说。聊天中,记者得知,由于城中村这类社区公共文体设施配套不太齐备,暑期或节假日孩子们在小区里没有可玩的地方,所以常常这样“找乐子”;还有一些孩子则到附近高尚小区里玩,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所限,许多运动场所相对于他们来说成本都太高,因此他们会自己“发掘”,到附近的水库或后山上去玩儿。

  踩点3

  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活动

  时间:7月20日14:30

  地点:莲花北社区

  社区歌会、少儿美术创意活动、游泳比赛、纳凉晚会……对于莲花北社区的少年儿童而言,这个暑假也许显得特别的缤纷多彩,因为他们几乎每个周末都可以参加一场有趣的社区活动。

  “早在暑假来临之前,我们就做好了活动策划书。”莲花北村管理处社区文化部部长谌薇告诉记者,今年的暑期系列活动以“梦想暑假,快乐家园”为主题,7月8日举办的社区歌会是暑期系列活动的第一个节目。同月9号,举办了一次少儿美术创意活动。据谌薇介绍,这个月底,管理处将举办一场由社区小朋友演奏的“钢琴之夜”暑期音乐会,并邀请医院的眼科医生到社区和孩子们一起开展爱眼活动。而8月的节目会更受孩子欢迎,包括趣味游泳比赛、大型纳凉晚会等。在管理处提供的一份活动策划书上,记者看到这些活动从7月初开始贯穿整个暑假,基本上每个周末举办一次。

  谌薇表示,他们在设计活动时,充分考虑了孩子的特点和兴趣。“比如这周六举行的‘珍惜生命,爱我家园——杜绝高空抛物,从我做起’演讲比赛,就是针对暑假父母不在家,有些孩子容易往楼下扔东西这一现象举办的,策划时考虑到孩子们可能对演讲会兴趣不大,因此为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特别设置了奖品和纪念品,并在演讲会结束后举办游园活动,以吸引更多的孩子参加。”

  这些精心策划的社区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刚刚初三毕业的小汪就是一个忠实的fans。每次社区活动,小汪都会拉着自己的好朋友前去“捧场”,她说她最喜欢载歌载舞的场面,而她的好朋友小李则喜欢看幼儿园小朋友表演的节目。

  “这些年来,莲花北社区举办暑期系列活动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形成了一种模式。”谌薇说。

  踩点4

  30个学生同挤一个篮球场

  时间:7月23日16:00

  地点:滨江小区

  滨江小区是深圳较早建成的一个老社区,但记者走访时发现,该社区并没有组织任何暑期活动。“社区里有图书室、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和网球场,以及户外健身器材,设施已经够多了,而且除了网球场其他都是免费开放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随后,记者来到篮球场,竟发现不仅场内挤满了打球的男生,场边也围满近10个等待场地的学生,从身高上判断,中学生居多。他们将篮球场分成两个半场,而每半个场竟有4组人在打,每组3-4人。砰!两个篮球在篮框上方发出一声碰撞声,然后迅速向两个方向弹开,都没落进篮网。“哎呀!”投篮的红球衣男生用力向空中抡了一下手臂,满脸写着“不忿和遗憾”,而另一边投篮的高个子男生则骂了一句粗口,两人均“无奈”地对视了一下,又各自归组打球。

  “没办法,人太多了,大家只能挤着用一个篮,互相又不认识,所以只能认命了。”坐在场边的初一男生小陆已经等了近1个小时了,他告诉记者,社区虽然有户外健身设备,但大多是为中老年人安排的复健器材,玩起来没劲,他们更喜欢打球。但只有一个篮球场,因此经常要等场或跟别人商量着轮流打。

  “为什么不去打乒乓球、羽毛球或去图书室看书?”记者问。“乒乓球台一共有3个,但只有一个是台面光滑的,另外两个是石台,台面坑坑洼洼的,球着地后自己会偏”,除了不满社区设施的陈旧,采访中,孩子们还提出“学校为什么放假就不开门”的疑问。“我们这周边有上步、南园小学和滨河中学等多个学校,里面各种运动场室和图书馆都很丰富,可是我们想进去都会被保安拦在门外,说有规定,不能开门。”而当学生们得知笔者是记者后,都挤过来希望报纸能呼吁此事。

  踩点5

  到“阳光网吧”免费上网

  时间:7月24日16:00

  地点:莲花二村

  对莲花二村的青少年而言,今年的暑假有些不同:因为他们可以“大大方方”地告诉父母“我要去‘阳光网吧’上网”而不会再听父母的劝阻。

  “阳光网吧”是全市首家专为社区中小学生暑假文明上网、绿色上网提供免费服务的网吧。在这里,孩子们将无法登录任何“黄、赌、毒”和网络游戏网站。

  记者造访的时候,网吧刚刚开门,4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10台崭新的电脑,10余名小朋友规规矩矩地坐在一边的凳子上,等着管理员给他们登记。据网吧管理员小叶介绍,阳光网吧自今年7月6日开业以来,人气越来越旺,从最初只有8个人,发展到现在每天有近40人来上网。由于网吧只从下午4时对小朋友开放到6时,有些小朋友为了能够在第一时间上网,从两三点开始就在外面等待。

  网吧的后面有一排书柜,上面摆满了儿童书籍和亲子教育类书籍,孩子们可以任意取阅。13岁的小李是头一次来到阳光网吧,因为来得迟了些,没能赶上第一批上网。他从书柜里抽取了一本书,一边翻阅一边排队等候。他告诉记者,虽然家里也可以上网,但自己还是喜欢这里的环境,而且这里可以跟朋友一起玩,父母也很放心。

  “我们要求上网的小朋友登记姓名、地址、电话以及上网起止时间。”小叶说,这里的网络不仅过滤了色情暴力内容,而且对孩子们上网的时间也有所限制,规定每人每次只能上一个小时,因此深受家长们的欢迎,有的家长还亲自带小孩过来玩。

  “阳光网吧由社区工作站和物业公司共同开办,为了丰富社区孩子的暑期生活,我们特意赶在假期来临之前开通网吧。”莲花二村物业管理处李主任表示,除了到网吧上网外,今年暑假,社区内14岁以下的孩子还可以参加管理处举办的四项活动,包括少年读书讲故事活动、游泳比赛、乒乓球比赛和书画比赛。李主任笑说,这些比赛几乎年年举行,已经成了社区暑期活动的“例牌菜”。

  专家看法

  “要先把公共资源建立起来”

  今年正好是“基础管理年”,市政府将社区建设也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各区都已开始做社区规划,比如一些公共设施配套。

  日本的很多情况跟中国是比较相似的。到了假期,类似区政府或者街道的机构就会出面,在社区找一个场所,比如教室、图书馆等等,由政府出钱请老师开设各种各样的课程或培训班,免费对社区开放。这当然涉及地方财政能力,深圳市政府也有意识这样做。总之,一个社区应当先把公共资源建立起来,随后的一些措施或资源都可以在此基础上相应地搭起来。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刘筱

  “公共设施人均面积与广州相差很远”

  我觉得社区建设完全可以搞得更好。资料显示,深圳公共设施人均面积只有0.8平方米;而广州是2.7平方米,相差很大。现在我们的社区建设投入确实比较大,但是我们看到比较多的是老年活动中心,而青少年活动中心却很少。我觉得在深圳这个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城市里,应该多建一些适合青少年的活动中心,不管是政府还是民间都应在这方面努力。

  另外在机制方面,许多地方在暑期开始了“政府购买服务”。即一些非营利团队、机构推出一个暑期服务计划,在开始时向政府申请一笔经费,同时将计划报告给政府,这样就减少了政府的负担。也不至于有太高的收费,并会形成一种规范,因为政府给你钱,必然要评估你的质量、监控提供的服务是否合适等。这种服务更专业化,能适应深圳市民的需求。但据我初步了解,深圳还没有这样的尝试,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政府不一定要建这么多中心,投这么多的资金建这建那,社区的观念和社会化还有很多路子可以借鉴和挖掘。

  市团校副校长巫景钦

  “教育局应规定学校假期开放”

  如何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暑期社区生活?这首先得从硬件设施上入手。应对社区内的公共设施进行定期保养和及时维修,而在社区的设计方面,物业管理公司应该充分地考虑到少年儿童的活动需求,例如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公共空间,让他们聚在一起玩。当然,活动不一定非得是公益行为。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也许有更为个性化,或者更高一些的要求,这些要求可以通过市场运作,以商业化行为的方式来满足需求市场。例如,现在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各种商业性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只要能把孩子的活动安排好,他们愿意多掏钱。

  此外,我认为教育局可以硬性规定学校在放假期间向学生开放。对孩子们来讲,学校是他们熟悉的环境,也是离他们最近、对他们而言最方便开展活动的地方。只要学校开放了,就能提供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馆等运动设施,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

  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毛少莹

  “起步早,但没有形成规范”

  重视社区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对于青少年来说,社区、学校、家庭应该是相互良性互动的。一个孩子从出生开始会经历各种身份,确实有很多时间是在社区度过的,节假日更是如此。但现在的社区结构、人际关系都和以前很不同,比如虽生活在同一社区,邻里之间却未必认识;而且社区活动的开展毕竟和物业管理、居委会、社区居民认识、资源整合、参与热情都有很大关系。

  至于在社区开展青少年暑期活动,我们并没有在全市统一对各社区作要求,但此类活动在七八年前,我们就依靠街道团工委在社区组织了一些,后来还成立了少工委,即联合青年大学生、学校辅导员、退休老干部在暑期为社区孩子组织活动,包括托管孩子、课业辅导等等。起步早,但目前确实没有形成一套特别规范的东西。这两年,团中央也对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视,并表示全国各地发展不太平衡。为此,我们今年已把建立社区青年中心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

  团市委学少部主任科员熊剑波

  记者手记

  发挥社区功能须破解“两个失衡”

  上世纪9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社区、学校和家庭有机地构成了一个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也日益体现出其现实意义。帮助孩子度过漫长的暑期无疑成为社区不可推卸、同时又容易“大展拳脚”的事儿。然而,在数日的踩点后,我发现部分社区尽管有了“接棒”意识,但“拿棒的手”却似乎“战战兢兢”,倒是有“两个失衡”体现得较为明显。

  第一个失衡来自于“有和无”。受历史原因影响,深圳的城中村数量算得上是全国最多的城市之一。在原住民逐渐搬走后,城中村成为外来流动人口的栖息地,而此类住宅地,社区公共文体设施配套大多并不齐备。外来孩子本身对环境存在陌生感,容易觉得生活孤独单调,在无地可去、无物可玩、无人组织的情况下,往往选择“自娱自乐”,通过自己幼稚的判断,做出不成熟、甚至危险的举动。因而,每逢暑假,溺水、车祸、跌沟,甚至参与违法等事情总在他们身上发生。

  “量和质”则是第二个失衡的关键点。社区教育资源有硬资源和软资源之分,亦有显性资源和隐性资源之别。客观地说,在深圳的正规社区中,各类硬件配套设备设施,如球场、游泳池、户外健身器材等可谓一应俱全,但部分社区管理者显然对硬资源和显性资源的开发利用较多,而软资源和隐性资源挖掘不够,以致社区的教育价值未被刨动。比如,有些小区单纯地认为只要有硬件,就是社区服务做到位,因而对资源听之任之,未尽维护和整合之力;有些虽象征性地推出暑期活动,却毫无新意,以致参与度低,最终草草收场。

  本报记者去年暑期还曾到一河之隔的香港采访,其城市暑期公共服务的做法的确令人印象深刻。香港有专门的“青少年暑期活动委员会”,该会在暑期前半年就接受各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心的活动方案,并审批经费。各服务中心不仅设施齐全,活动也从放假起一直排到下学期开学。由于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津贴,活动以公益性、收费低廉的占大半。笔者认为,此做法实可效仿和尝试,因为这样不仅能解决上述两个失衡,同时还为暑期服务走出专业化路子和开拓市场需求作了极好的铺垫。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张玮何莎

  实习生茹萦莹刘育葵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