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6日15:21 红网

  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带着这一课题,最近,我们对衡南县、衡阳县进行了一次专题调查。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衡南县、衡阳县是湘南地区的农业大县,总人口2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逾180万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两个县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在继承中有了新的发展,在巩固中有了新的提高,取得了明显成效。

  1、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衡阳县西渡镇总人口14.6万,42866户。其中农业人口9.3万,2005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4380元,是1978年的3.4倍。逐渐致富的农民,开始讲究生活质量、卫生健康,该镇农民中有81.5%盖了新房,70%的农户用上了压水井,57%的农户用上了水厕。90.3%的家庭拥有电视机,61%的家庭安装了固定电话,45.6%的家庭有手机。就连地处偏远的衡阳县大安乡曹山村,381户农户也拥有固定电话76部,手机32台,家家户户有电视。尤为突出的是衡南县谭子山镇工联村,80%的农户开通了程控电话,家家有彩电,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水泥马路铺到了每家每户;村部有电视台、广播站,村民子女上学免费,村民就医由村里负担,各种上交全免,2005年人平年纯收入5800元,全村1558人过上了“吃精粮,着新装,住楼房,看电视,还有存款在银行”的幸福日子。

  2、农民素质不断提高。主要体现在“四求”:一是求知。衡阳县西渡镇83.2%的农户每年至少订阅一到二份党报党刊或科普刊物。衡阳县大安乡的农民每年人平购买科普书籍1.5册。农民懂得既用政策法律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又用科学技术、市场信息来帮助自己脱贫致富。二是求美。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农家建筑开始注重新颖的设计、庭院的美观和环境的优雅,青年男女的穿着打扮追求时尚,已成为农村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三是求乐。农忙之余、农闲之时,农民或在自家庭院自娱自乐,或到县城及衡阳市,出入歌舞厅、影剧院、公园消遣休闲。谭子山镇有卡拉OK歌厅13家,农民唱一首歌花1元钱,参与者甚众。富裕起来的农民,特别注重学习医疗卫生知识和疾病预防常识,自觉开展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四是求安。通过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农民法律素质显著提高,懂得如何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衡阳县樟树乡樟树村、群益村,由于少数车匪路霸作乱,早些年堵车、堵路、阻工现象严重。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农民把此事诉诸法庭,将少数害群之马推上了被告席,使之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依法维护了自己的权益。

  3、乡风文明正在形成。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新风沁入人心。在衡阳县农村,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墟场、文明屋场、星级农户、文明村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高潮迭起。2000年以来,该县涌现出文明乡镇20个,文明村892个,星级农户2.5万户,文明村民标兵150人,其中西渡镇被评为“全国文明镇”。衡阳县大安乡大安村村民,信守“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一人有难,众人相帮”的村规民约,多年来做到了小矛盾不出组、大矛盾不出村,没有群众上访。衡南县谭子山镇工联村村民,每年都要自发组织一次“农民运动会”,组织村民义务献血、捐款献爱心,全村学文化、学技术、学法律蔚然成风。这里的村民,从不打牌赌博,从不参与封建迷信活动,从不谩骂党政干部,以求知为乐,以致富为荣,全村10多年来未发生一起违法犯罪案件,没有大的民事纠纷。

  4、文化生活较为丰富。衡阳县每年都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政策理论、法律、文化、科技、卫生“五下乡”活动。2005年,该县下乡慰问演出近百场,观众达10万人次。县“夕阳红”老年文艺宣传队,更是常年活跃在田间、村头,为农民送去丰富的精神食粮。衡南县有庭院文化户147户,共同的爱好,相同的需求,使农民自愿走到了一起。该县冠市镇农民自发集资3万余元,购买文体器械,组建3支腰鼓队,一支篮球队。腰鼓队共有110人,平时健身娱乐,遇有喜庆活动就参与演出。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依然突出

  

  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的问题还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阵地萎缩。长期以来建立的文化设施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萎缩,原有的文化设备陈旧破损,场地荒废或被挤占、队伍流失,要求新建的文化阵地大多没有建立起来。两个县虽然乡乡镇镇都设有文化站,但普遍是“有站无窝、有人无钱、有牌无业”。各乡镇原来都建有电影院,目前衡南县只有三塘镇电影院还在放映,其他的都改作他用,衡阳县的电影院、电影队散失殆尽。两县仅4个乡镇有图书馆,且图书少,开放少;虽有110多个业余剧团,但很少正常演出,大多奔走于红白喜事之中;乡镇农科教中心基本荒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村一级的情况也不乐观。两个县1634个村,学习室、图书室、活动室、广播室、篮球场等“四室一场”齐全的不到10%,通有线电视的不足8%。文化队伍流失严重,衡阳县26个文化站73个文化专干,有56人外出务工。

  2、精神生活贫乏。现在农村物质生活日益改善,但精神文化生活仍然枯燥贫乏,精神食粮偏少、文化活动不多、文化消费偏低。据调查,有58%的农户近10年没有买书订报,15%的农户没有看过影碟、听过歌碟,85%的农户不知上网为何物。由于资金有限,政府送文化下乡少,农民自己组织的文化活动少。有的村民说,哪家死了人,哪户杀了猪,就是村里的文化活动。还有的农民形容自己的生活是“白天忙发财,晚上忙打牌”。面向农村、农民的精神文化产品少。除了电视,很少有可资农民精神文化享受的东西。村组订的报刊,一般都放在村部或村支书家里,有的农民一年到头看不到报纸。

  3、陈规陋习泛起。农村封建迷信仍较严重,一些农民热衷于烧香拜佛等迷信活动,农村修谱、建祠堂之风蔓延,重男轻女、测字卜卦、预测阴阳等现象较为普遍,聚众赌博、地下博彩屡禁不止。衡南县的茅市、栗江、近尾洲等乡镇的少数农民卖房子、卖棺材买码赌博。农闲时间小牌小赌相当普遍。

  4、民主法治薄弱。农村治安不容乐观。一些村组赌博、吸毒、小偷小摸、打架斗殴呈上升趋势,群众缺乏安全感。谭子山镇2004年发生刑事案件32件,2005年发生刑事案件55件。民主管理滞后。村务公开的内容不全面、不真实、不及时。民主进程艰难。在村委会换届选举中,许多农民认为谁当选都与自己无关,有时一顿早餐、一包烟就可以换取自己手中的选票。少数村宗族势力严重,干扰了选举工作的顺利进行。个别地方按姓氏、人口多少分配候选人和选票,甚至有少数人借选举挑起矛盾,无理取闹,把宗族派性行为带进选举中。

  5、“脏乱差”严重。“门内三尺有变化,门外三尺脏乱差”是当前农村的普遍写照。农民房前屋后遍布垃圾,道路两侧等公共场所成为垃圾场,禽畜放养随意,乱搭乱挂、乱贴乱画非常普遍。衡阳县井头镇成堆的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湘江的二级支流武水河,造成河道淤塞,河水污染。村镇建设无序,没有科学规划,村庄布局分散零乱,农民建房随意而为,“有新房无新村”,给道路、通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难题。两个县通水泥路的村不到10%,改水改厕率不到25%,还有20%的农民直接饮用河水、塘水。

  导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依然突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不够。一些基层领导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制定决策、部署工作偏重于经济建设,对精神文明建设则是作报告带一句,订规划补一条,查工作问一声,要典型抓一把,缺乏真抓实干精神。农民群众自身对精神文明建设认识不足,认为只要吃好穿好住好有钱用就行,精神文明建设与己关系不大。二是教育不力。随着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组织农民开会难、学习难,忽视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和正面引导。加之精神文明建设手段单一,方法陈旧,不能满足农民所需。三是投入不足。突出表现在公共财政投入严重短缺。两个县的乡镇文化站专干,县财政安排每人每年的经费不到1000元。科普经费上面要求是人平0.5元,但衡南县人平只有0.07元。上世纪80年代各方面投入农民看电影的经费是人平8元,现在一分钱都没有。村级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上世纪70年代占村级总支出的60%,80年代占40%,90年代占10%,到现在已不足2%。四是机制不活。农村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网络不健全,乡镇文化站经费严重不足,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人员难以到位,村级没有明确专人负责,工作难以落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列入各级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督查、考评、奖惩不到位,好的不香,坏的不臭,影响了基层的积极性。

  三、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立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攻薄弱环节,实行重点突破。

  (一)立足主体抓教育。农民是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主体,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要以培养“四有”新型农民为目标,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组织农民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法律法规。引导农民树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发展、创业、市场、竞争、生态等意识。激发农民的爱国热情,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自觉履行对国家、对集体应尽的义务。要切实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文化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办好九年制义务教育,办好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抓好农村青壮年扫盲工作,提高农民知识水平。要切实加强对农民的文明素质教育。制定村规民约,印发文明市民守则和文明行为规范读本,举办文明知识培训班,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倡导新风,提高文明素质。

  (二)创新形式抓载体。要以增强农民致富能力为目标,大力开展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活动。组织农民学习先进实用的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帮助他们提高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能力。要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进一步活跃农村文体活动。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网络的功能,在农闲季节特别是国庆、元旦、中秋、春节期间,组织花会、灯会、剪纸、绘画、书法、歌咏等群众性文体活动,让农民参与进来,自娱自乐。通过开展舞狮、龙舟、武术等各项比赛活动,促进地方特色文化发展。经常开展“文化、卫生、法律、理论、科技”等“五下乡”活动。开展“电影进村镇、文明进家庭”活动,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由政府组织,商家买单,群众看戏,把电影、戏剧送到乡村,送到老百姓家门口,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要以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为目标,组织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创建文明户、文明村、文明乡镇活动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列入工作规划,常抓不懈,由点到面,不断深入。

  (三)广开渠道抓阵地。要把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用好用足文化政策。一方面广开投入渠道,多方筹措资金,建设好农村广播电视网、村镇文化站、图书室、阅报栏、电影放映点以及村民文明学校、农民夜校、乡镇党校等各种文化阵地。另一方面,整合社会资源,利用撤区并乡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空闲下来的办公用房和设施,辟作农民文化活动场所。做到村一级有学习室、图书室、广播室、文艺活动室、篮球场和远程教育站,乡镇有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图书馆、业余剧团、电影队、农科教中心,逐步形成覆盖农村各个层面的阵地网络。大力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发展农村文化,培育农村文化专业户,丰富和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着眼和谐抓规划。规划是龙头,规划的水平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水平。村镇建设规划要做到富有系统性、兼顾前瞻性、具备可行性。要根据农村自然分布状况,既尊重农户住房习惯,又方便耕作,精心编制农村村庄布点规划。统筹安排区域道路网络和基础设施,因地制宜设计建筑风格,确定造房类型。力求既有乡村特色,又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标准定得高一些,超前一些,为未来留足预留空间。要立足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做到建设标准与农民的承受能力相统一,不搞“一刀切”。既有总体规划,又有详细规划,既有总体安排,又有阶段目标,既有任务要求,又有落实措施。要着重抓好农村环境建设,大力实施村庄“五化”(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四改”(改水、改厕、改厨、改栏圈)、“四通”(通自来水、通广播、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升农村文明程度。

  (五)激发活力抓机制。要建立领导机制、责任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明确规定党委一把手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责任人,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列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列入领导干部的考绩、考勤、考能范围,切实解决“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层层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单位,直至乡镇村,切实解决条块之间、部门之间职能交叉、责任不清、分工不明的问题。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实绩突出,成效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重奖,对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力、效果不好的要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作者系衡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稿源:红网 作者:谢厚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