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学生进入社会的几个“伪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6日16:16 浙江在线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剧增的今天,学校、学生的压力都不小。这不,不少高校为了追求就业率,要求毕业生必须提供就业协议书和就业接收函,否则不发毕业证书。拿不到毕业证书的毕业生,个别甚至找到学校附近的小店随意“签约”,还有学生用虚假协议来换得一纸文凭。至于学生到底有没有找到工作,工作满意不满意,这对学校来说已经不重要。

  另一则外埠消息从侧面反映出了学生实践热潮下的“应景”尴尬。为了让自己在暑
期社会实践中做的一份调查报告见报,南京某知名大学一名大学生竟然在材料中夹了300元钱一起交给记者。该大学生的行为在高校中并不是个案,以南京地区为例,不止一所高校对学生提出了暑期社会实践最好能被媒体报道的要求。(7月21日《信息时报》)。

  两则消息都暴露了学生走入社会背后的几个“伪问题”。首先是走入社会的动机存在问题。学校之所以要学生提供就业协议书和接收函,是为了提高就业率,进而将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争取优秀生源、提高学校声誉的宣传亮点。高校老师组织同学开展暑期实践,关心的不是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实践、从实践中收获了什么,而更注重实践成果能否发表,从而加大获得学校内部奖乃至更高层次社会实践成果奖的筹码。归根结底,二者都是以学校利益为基点、本位的体现。所谓高就业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成为学校“名片”的一次极好宣讲。

  其次,二者也都是忽视学生道德方面培养的表现。在这些用虚假协议换文凭的学生里,不乏法学、管理学等专业的学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经过四年严格专业训练的法学学生,在面对就业协议需要作假时的心态。四年专业学习在他心目中所塑造的精神家园被击得粉碎,当年毕业时的就业协议书竟然是伪造的,我们很难判断该生今后的人生会否因为这个而改变?推而广之,一个未来的工程师、管理者在工作中做假的灵感也许就来自毕业时就业协议书的做假。

  花了300元让实践成果见报的学生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而如果此调查是浅尝辄止、拼拼凑凑甚至杜撰出来的,如此获得荣誉的“捷径”难保不被复制,没准以后学术队伍里又多了一个“学术蛀虫”。更重要的是,学生从这件事情中学会了炒作,学会了利用媒体作秀。

  此话未免有点危言耸听,但也是肺腑之言,老师请用言传身教的方式给学生上好走入社会的第一课,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实实在在学点东西才能欢欢喜喜把学生送出校门。


作者: 陈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