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通讯:一个民营企业家的爱心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6日19:52 新华网

  新华网广州7月26日电(记者 白瑞雪)那是一次迟到的再见。

  寻觅多年之后,陈桥顿终于打听到了自己的小学老师陈玉芬的下落。童年时的一幕,让他感念至今:经常以野菜充饥的他,因营养不良而腹痛,是这位身材娇小的女老师跋涉十几里山路把他背回了家。

  但,来晚了。摆在他面前的,是老师的一张黑白遗照。那份一直想要表达的感激,从此只能永远埋在心底。

  或许就是从那时起,陈桥顿萌发了“要像老师那样去帮助别人”的念头,并把奉献爱心的义举变成了执著半生的事业。

  爱的付出

  第一次助人的快乐,同创业的艰难一起,深刻在陈桥顿的记忆里。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潮涌南方。

  自学了一身木匠、泥瓦匠好手艺的农家青年陈桥顿,当上了村里建筑队的队长。1980年初,他带着队伍走进了建设深圳的火热一隅。

  一天,一对走投无路的工程师夫妇来到工地,请求在工棚里借宿两个晚上。陈桥顿痛快地答应了。几天后,他们找到了工作,但需要交20元押金。

  20元,是工地上5天的工钱。陈桥顿二话没说,掏出钱来借给对方。

  工程师夫妇很快成为了单位的骨干,领到工资的第一件事,就是给陈桥顿还钱。他没要钱,也谢绝了请他吃饭的好意。目睹他人在短短时间内因为自己的一点帮助而改变了境遇,他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不要等到很富才去做好事,只要有点能力就行,帮人没有那么难。”从那一天起,陈桥顿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哲学。

  公益事业、扶贫帮困、拥军助学……所有的好事,陈桥顿统称为“帮人”。从建筑队长到拥有几千万元资产的桥胜集团董事长,在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中先富起来的陈桥顿说,自己不过是个幸运儿,应该为那些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如他幸运的人做些什么。

  ——街坊乡亲得到过帮助。从1993年起,他给全镇50多名孤寡老人每人每月发20元水果费,节日发110元;他捐资30多万元,为当年就读的乡村小学建起了教学大楼,给18名教师每月补助50元。

  ——驻地部队得到过帮助。他先后投资120多万元,为某集团军教导大队修建了营房、阅兵道。陈桥顿说:“没有军人,我们哪能安心赚钱?”

  ——素昧平生的打工妹,因车祸受伤后得到他的帮助。直到今天,对于花了近万元医疗费帮助的打工妹,陈桥顿只知道她姓胡。

  ——千里之外的学生,得到过他的帮助。2000年夏,广西壮族自治区一些学校在水灾中被毁。陈桥顿便在那里兴建了两所希望小学。校方想用他的名字命名,陈桥顿却不同意,只要求在校园的墙角放一块石头,写上“桥胜集团”。

  “有两个问题是不能耽误的。一是生病,拖延了会死人;二是小孩子读书,过了该读书的年纪,就错过了最佳时机。”这位广东省“爱国拥军模范”、全国劳动模范说,只希望别人在提起自己的时候说,那是个喜欢做好事的善人。

  爱的坚持

  76岁的张岩好早年丧夫。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南疆作战中,她又失去了唯一的儿子。

  陈桥顿从朋友那里听说了老人情况后,便来到了张家。走进屋子一看,地上放着接雨水的脸盆,几根竹竿顶着倾斜的瓦片。他没吭声,他知道——没有男人支撑的家,怎能是个完整的家呢?

  之后,陈桥顿带着12个建筑工人又来了。换门窗、添瓦、砌砖、刷墙,整整一天,4间瓦房全部修了一遍。临走时,老人拉着他的手喃喃说道:“我儿子如果还在……”

  陈桥顿的泪水夺眶而出。从此,他把老人叫作“娘”,老人则把“陈老板”的称呼改成了他的小名“阿水”。

  这些年来究竟帮了多少人,花了多少钱?在生意场上一贯精明的陈桥顿,却在这笔“账”上有些糊涂。

  1997年,阿惠的父亲,一位曾立过战功的转业军人生病去世,留下患心脏病的妻子和两个未成年的女儿。生活,治病,加上孩子读书,没有收入的阿惠母亲一筹莫展。

  陈桥顿告诉阿惠:“我愿意承担你们的学费和全家的生活费,最起码供到你们读完大学。”他说到做到,替阿惠家还清了债务,支付了孩子们的学费,还为阿惠母亲从香港买来了救心丸。开学时,他总是亲自把学费送到学校。每一次,他都把车停在远处,遇到阿惠同学的疑问,他也总是回答说,我是阿惠的亲叔叔。

  那些年里,阿惠全家总想以什么方式感谢陈桥顿,但他却连一顿家常饭也不肯留下来吃。

  有一天,陈桥顿突然闯进了阿惠家的厨房,看到厨房里摆着的,只有青菜和豆腐乳。在家从未买过菜的陈桥顿买了几斤香肠,送到阿惠家。唯一的这次共进晚餐,却让他格外心酸。阿惠的妹妹刚上小学三年级,似乎是第一次吃香肠,不断把筷子伸到那个并不大的盘子里。母亲打了一下女儿的手:“叫你留点给陈叔叔吃!”小女儿哭得不敢吃饭,陈桥顿偷偷转过身,强忍住快要流下的眼泪。不久,他买来5公斤肉、5公斤香肠,分成20份端到阿惠家里,紧接着又买来了电冰箱。

  阿惠从高中一年级到大学毕业,陈桥顿帮助了7年,送肉送了6年。他支撑着阿惠从一个无助的孩子成为走上工作岗位的自立女性,支撑着这个家庭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花费超过10万元。

  陈桥顿对这个数字却不以为然:“多赚100万元,不过是在户头上加几个数字。但把这些钱用来帮人的话,可以改变很多人的命运。我希望再困难的人也会感到,这个社会还是好人多,美好的明天总会到来。”

  公益,俨然成为陈桥顿的事业。

  爱的回报

  一走进敬老院,孤寡老人黄群娣贴着陈桥顿耳朵说:“阿水啊,要是退回去二三十年,我还可以给你补衣服、钉扣子,但现在我什么都做不了了啊。”

  得到帮助的人总是心怀感激。但陈桥顿说,我不过是在别人困难的时候扶了一把,不需要什么回报。

  2004年夏,阿惠就要大学毕业了。担心正在四处找工作的她因为联系不便而错失机会,陈桥顿买了部手机,充好几百元的话费,兴冲冲地送到阿惠家楼下。电话里,阿惠却谢绝了他计划中的“最后一次帮助”。这个被他一路扶着长大的女孩固执地坚持——她已经欠了陈叔叔太多,不能再接受帮助了。

  陈桥顿同样固执地认为,拒绝帮助并不是表达感激的正确方式。“孩子要感谢我的话,一要争气好好做人、做事,二要在有条件的时候去帮助别人。”

  陈桥顿的言行也感染着他的全家。身为集团副董事长的妻子朱素云每天上班骑的是摩托车,也从不买百元以上的衣服,她认为“50元跟500元的衣服区别不大”。丈夫每年用来帮助他人的钱足够买上几部“广州本田”,她却从无怨言。

  陈桥顿的儿子在俄罗斯留学。去年回国休假时,他为了节约2000多元,选择了坐火车硬座。坐了几天几夜的硬座啊,陈桥顿心疼得骂了儿子一顿,但心底却是欣慰的:孩子和父母一样,都是自己花钱觉得浪费、给别人花钱舍得的人。

  2004年3月,陈桥顿向全镇民营企业发出建立“民营企业拥军优属联系户”制度的倡议书。企业家们热烈响应,镇上仅有的29户军烈属被一“抢”而光,其他人拿出的钱,则成立了拥军优属基金。

  这项针对军烈属和重点困难户的制度规定,民营企业要主动帮助困难户脱贫,使其生活水平提高到镇平均线以上,同时有责任督促政府落实各种优抚政策。

  诞生于南粤小镇的创举,已经在广东省推广。从民营企业到国有企业,从政府官员到驻地军官,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了这项政府帮扶和社会帮扶相结合的爱的奉献活动中。

  对于陈桥顿坚持了20年的公益事业,这就是最好的回报。(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