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者和一座村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01:36 大江网-江西日报 | ||||||||||||||||
晓起村中看水高山雾里品茶 7月23日,记者在婺源县江湾镇下晓起村下了车,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徽婺古道进山,可以远远看见两里多外山谷里的上晓起村。青石板路从山谷中的小平原上蜿蜒穿行,路面有被车辙辗出的深深浅浅的凹槽,明清年间人们用独轮车运送茶叶等货物北上安徽休宁、南下婺源紫阳镇时,走的就是这条古道。 未到上晓起村村口,先见一座竹牌坊,上书八个大字:中国茶文化第一村。村头有座古茶亭,亭上有字:“来去匆匆,请喝一盅;分文不取,方婆遗风。”相传古时婺源有老妇人方婆,日日在茶亭义务烧茶供路人解乏。 村头三四亩荷花塘,红白二色的荷花开得正盛,塘边山坡立一石碑,碑上刻着《荷花赋》,还有荷花画廊,展示着历代名人歌咏荷花的诗文和名画。 顺着溪水走,水从上面的山谷流来,溪边古樟下有丛丛茶树、石桌竹椅;村外山峦叠翠,隐约可见茶园。听当地村干部介绍说,村中祠堂将要改建成茶艺博物馆,目前正在筹划之中。 走过一座木桥,来到村中古老的茶作坊,这里有全国惟一一座保存完好、仅以水力为动力的木制捻茶机。在水碓带动下,4架碾盘正有规律地上下转动揉捻已“杀青”的茶叶。作坊里,有圆形的大竹扁箕,听说新采的茶叶要先放在那里“萎凋”,然后才能放入铁锅里炒制,也叫“杀青”,最后一道工序是将揉捻后的茶叶烘干,如此才成为被无数文人墨客从古吟咏到今的“茶”。 见记者好奇地观看碾盘的转动,担任讲解的本村姑娘顺子端来一杯作坊自产的“晓起毛尖”,微笑着让记者品尝。她说上晓起村产的高山茶叶,不论粗茶精茶,都可以闻到山花的香气。深深地啜一口高山绿茶,那清香的确不同寻常。山外正是酷暑天气,却见有阵阵雾气从门外窗中涌进作坊。顺子说,山中雨雾说来就来的。绿茶生长最怕阳光直射,怪不得上晓起的茶叶那么醇香。 短短一天,记者看见有不少的旅游团队进村,也有结伴而行的中外游客。从去年到今年,上晓起村已接待了4次与茶文化相关的大型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少儿茶艺夏令营也在这里举行。 晚上住在上晓起茶客栈,虫声蛙鸣里,想起一联:“山水一方幽,惋叹陶公错过;风情如此好,宜招陆圣神游。” 村民出山打工学者进山寻宝 两年前的上晓起村,很少被人关注。 上晓起村位于婺源县城东北34公里的山谷中。这座建于唐代乾符年间(公元874—880年)的古村,虽然风景迷人,灰瓦白墙的古宅民居充满诗情画意,但由于交通不便,游人在两里外的下晓起村下车游览后一般不再进山。在上晓起80多户村民眼里,美丽山水难以变成钱粮。全村380余口人,人均3分地,且只能种一季晚稻。虽然有几百亩优质的高山茶园,但辛苦采摘烘捻的手工毛茶外相并不好,也卖不出好价钱。为了让日子富裕起来,村里年轻人基本上外出打工,先人开辟的数百亩高山茶园也渐渐撂荒了,村庄只剩下老人和妇女、孩子留守。 两年前的夏天,江西省社科院重点学科——茶文化学科带头人、中国农业考古学家陈文华进村游览,意外的发现让他夜不能寐:这座建在海拔600多米山谷、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唐宋古村,山上山下,村前村后,数百亩茶园都是极为典型的高山生态茶,肥沃的腐殖土壤、常年多雾的高山气候使得茶质十分优异;更让他惊喜的是全村处处蕴含着丰富的茶文化遗存。一条青石铺就的运茶古道在山间蜿蜒穿行;村口茶亭,传承着茶乡古老的民俗;傍溪而建的茶作坊里,还保存着虽然破旧、却仍可利用的水转捻茶机。祖祖辈辈靠种茶卖茶为生的村民,至今掌握着原生态的全套手工制茶工艺,几乎家家都有木架石盘的古老捻茶工具。 婺源早在唐代就生产茶叶,唐人陆羽所著《茶经》明确记载:“(歙州)茶生婺源山谷。”婺源至今仍是江西重要产茶区。但有着如此丰富茶文化遗存的上晓起村,即使在婺源也很难寻找了。在陈文华眼里,上晓起简直就是一座记载着中国茶史的天然茶文化博物馆,一座全国绝无仅有、天然去雕琢的茶文化村。 年近古稀、已经退休的陈文华当时又喜又忧,他找到村干部,反复说明村里不能荒废高山茶园的原因,以及传统制茶工具的历史价值,希望说动他们重新让已经停转的古老水转捻茶机运作起来。看着村干部为难的神情,他表示愿意拿出自己的积蓄和稿费,先行收购村民自制的毛茶,来启动这项民俗保护工程。村干部被陈文华的热情感动了,召开了村民会议表决,同意与他签订协议,保护和开发本村茶文化。上晓起村村民小组长汪荣凯对记者说,当时村民们也是半信半疑,只是不愿冷落了这位鬓发染霜的学者一片热忱。 文化融入茶乡古村重展风采 陈文华第二次进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多年积蓄的10万元稿费,修复了古老的茶作坊,并将村中所有没卖出的毛茶全部收购,鼓励村民管理和种植好高山茶园。接着,他利用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等各种机会,向中外学者介绍江西有座独特的古老茶村,并在国内外影响很大的学术杂志《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上,连续3期向读者详细描述唐宋古村上晓起。 美丽的山水承载着中国茶文化的厚重,上晓起村开始在国内国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南昌女子职业学校茶艺专业都将教学实践基地放在了上晓起村;慕名而来的中外茶界专家学者、摄影家、游客越来越多……现在,村里不少的民居都改建成为别具风味的乡村客栈;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开始陆续回来,重新打理茶园。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鹿心社等来村里参观后,对村里的茶文化保护给予了很高评价。 对于上晓起村民来说,陈文华还为村里做了一件大事情,他和老伴程女士于去年创办了一所茶文化村双语幼儿园,让农村的孩子们从小就能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村中20多名适龄儿童,全部被家长送进了幼儿园。村民们说,孩子们不出村就能受到这么好的教育,这点钱大家都舍得花。他们也算了一笔账,收的学费加伙食费都很便宜,还能让他们腾出空来种茶制茶。陈文华对记者说,他创办幼儿园,一是想从根本上提高古村人的文化素质,二是可以解放村里的妇女劳动力。 目前,陈文华已注册成立了华韵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有12名员工,其中有本村6位年轻人。公司正式与村委会、镇政府签订协议,开始“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开发”项目。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生李秋实自愿留了下来,成为陈文华的助手。陈文华计划用3至5年时间,采取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将这座全国惟一保留着丰厚古老茶文化遗存的唐宋古茶村,因地制宜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传统茶业生态博览园。据悉,省社科院也计划将上晓起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村,利用该村人文历史和自然生态相结合的优势,进行新型农业合作社的实践。在村中采访时,村民们对这种合作方式表示欢迎。村民叶桂子说:“没想到祖宗手里留下的制茶工具,还真是个宝。” 第二天傍晚,坐在水口大古樟下品茗时,陈文华高兴地告诉记者,他刚刚送走南京一家高科技公司的负责人,那家公司研制出了具有多项用途的绿茶工艺,却苦于一直找不到最优质的高山绿茶基地。慕名来到上晓起村考察后,这位负责人对这里的高山茶园非常满意,表示愿意在此投资进行联合开发。 凉风习习,暮霭中的山、水、亭、树如诗如画,让人不由得想起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句。然而陶令因避世写下《桃花源记》,陈文华作为国际著名茶文化专家,却不顾70高龄,全身心投入一座唐宋古茶村的新文化建设,这才是今人与古人截然不同之处啊。 本报首席记者郑云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