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陈金义:一代机会主义商人的没落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02:09 东方早报 |
“陈金义同志:我心痛!事至此,先了结。要多少?来人拿!鲁冠球。2006年7月28日。”上面是封短信,发信人和收信人都系浙商中的风云人物。信中关键词“要多少”指资金。 鲁冠球从公社农具铁器铺起家,把握并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历次发展机会,如今不但成为“浙商教父”,也是国内民营企业家群体“精神领袖”之象 征,虽“垂帘听政”多年,但仍由他掌舵的如日中天的万向集团,代表着中国民营经济的未来。陈金义早先乃浙江桐庐县蜂农,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来成为“国企教父”的冯根生主产“双宝素”,陈金义为其提供蜂皇浆而掘到第一桶金。上世纪90年代初,陈将第一桶金下注于股票认购权证的收购,借此完成资本原始积累。随之借“南巡讲话”之东风,陈拍得黄浦区6家国有、集体商店,演绎中国民企收购国企第一案例。加上“陈氏收购”选点于上海,其所产生的政治影响远远大于商业收益。 挟“陈金义现象”之威风,陈在杭州购地办厂生产“金义奶”。此举并不明智,在杭州,他本人及他的“金义奶”必然要与日后成为另一个浙商代表人物的宗庆后及“娃哈哈”正面相迎。两虎相争必有一伤,陈转而炒作东北“五大连池”欲做中国“水王”……一步不慎步步被动,直至最终落入冠名高科技的“金义乳化油”陷阱,引发“债务门”风波。 英雄莫问出处,可英雄日后的结局却因人而异。1996、1997两年中,陈、鲁二位作为浙商风云人物的代表,数次接受过早报评论员的访谈。几度“面对面”,对二位留下截然不同的印象与判断:陈聪明,善于从政治风云变幻中判断商业机会,却过分依赖政治对商业的影响力而试图“巧取”,缺乏踏实做事继而把机会转化为实业的心态和定力。鲁精明,借助政策风向变化捕捉商机的能力堪做陈的师傅。鲁比陈更深谙政治对商业的影响力,但在具体运作中却始终将“商”与“政”操控于若即若离,腾出主要精力抓发展。陈是个交往型的企业主(尽管头戴优秀企业家的光环),鲁是个学习型的企业家。陈和鲁都看重新闻的力量,陈借助新闻炒作热衷于商业投机,鲁却每每抓住政策突破的关节点,借助新闻报道替民营经济的发展登高呐喊。得益于“学习型”之底气,鲁的每次呐喊总是既点中穴位又恰到好处,引来满堂喝彩还得到高层理解与认同。 “要多少,来人拿”———有媒体认定这是鲁要救陈于水火。鉴于万向集团正大举涉足能源领域,有媒体轻率判言鲁此举可能引出鲁陈之合作。由于信源有限,我们一时还无从判断鲁的真实想法。但有一条却敢于作出大胆预判:谁也救不了陈金义! 当年的“陈金义现象”和今天的“陈氏债务门”,都属市场经济发育过程及民营经济发展进程的一种阶段性历史现象。陈金义今天的窘境,是一代机会主义商人没落的典型案例。早在他之前,更多的“陈氏商人”已被市场和时代所淘汰。在市场中搏杀,机会当然重要,但纯粹的机会主义不可能支撑产业的长远发展。 一代机会主义商人曾经的得手乃至风光,与市场经济发育过程的渐进性有关。如果说,当年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会造就大批“陈氏商人”,那么,今天相对成熟了许多的市场经济势必会同样淘汰他们。这是规律,也是“陈氏商人”们的宿命! 严格地说,我们用“一代机会主义商人的没落”来概括本文主题并不够严谨。今天的商业活动中,新一代机会主义商人仍大行其道如鱼得水,这正好说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远未发育成熟。但人们亦可看到,以“陈氏债务门”为标志,在一般的产业(实业)领域,可供机会主义商人生存的空间已基本消失。写此文,决非“褒鲁贬陈”,只想借助此案例提醒眼下正热衷于“商业投机”的商人们见好就收吧!要不,陈氏的今天就是你们的明天。 早报首席评论员 鲁宁 刘景 任大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