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读两则“开源”报道有感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06:00 光明网 |
缪迅 近日,从《人民日报》上读到两则开发新能源的消息:一是国内首家以木薯和甘蔗为原料生产车用燃料乙醇的项目在广东启动,甘蔗木薯因此可变成“汽油”;(见7月13日《人民日报》〈华南版〉)二是江苏省农科院专家提出,油菜可作为发展制炼生物柴油的最理想原料。(见7月27日《人民日报》〈华东版〉)读了这两则发展新能源的消息后,笔者深受鼓舞和启迪。 众所周知,加快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步伐,是调整能源结构最有效、最现实的途径之一,也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我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地球上,埋藏着浩瀚却又有限的煤、石油、天然气。我们已经知道,这些沉睡在地壳下亿万年之久的矿藏能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不,人类仅仅只是数百年的消耗,便不无悲哀和相当恐慌地发现,这些与当今人类“须臾不可分离”的好东西,将不可逆转地趋向枯竭。科学家早就预言,照现在这样的能源消耗量,估计只需一、二百年,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就将消耗殆尽。笔者每每想到“地球上最后一滴石油被用光”的那一天来临时的可怕光景,便有点不寒而慄。 我们总不能束手无策地等待那可怕的一天到来吧,更不能设想到了那时候,我们的子孙后代一边诅咒着我们这些“不负责任”、“不为子孙着想”的前辈,一边无可奈何地骑在毛驴上、坐在马车上去上班或赶着牛车去运输货物,回归到“中世纪”的岁月吧。 办法总比困难多。聪明的人类自然是会想出好办法的。于是,这些年来,广泛地开发利用诸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就这样随着化石能源时代的逐渐终结而渐渐地成为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富国和穷国的共同选项。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相对突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现在,类似“甘蔗木薯变‘汽油’”和“从油菜中提炼出‘生物柴油’”的报道时而见诸于媒体,这是很令人兴奋和欣慰的。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激励、优惠政策,大力予以扶持,用政策拉动产业发展,推动自主创新,推动技术进步。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同时也孕育着巨大的商机。比如,我国农村巨大的生物质能就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据悉,广东启动的燃料乙醇工程预计年产可达50万吨。燃料乙醇目前已成为全球热捧的一个新的基础产业。据测算,我国每年有7亿吨农作物秸秆有待开发利用,而其中的一部分秸秆一旦转化为乙醇,其数量就可以超过我国汽油消费量的1.2倍以上。而仅仅是江苏省,就可通过利用200万亩左右的冬季闲置耕地来种植油菜,从而一举解决大量、稳定、低成本的原料供应问题。这对当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提高与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以及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可以说是大有益处的。 建设节约型社会,无疑需要“节流”。节约资源的潜力很大,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可做。不过,古人说得好,“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需要“开源”与“节流”同时并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可谓是潜力无限、空间无限。应该说,这项伟大的、泽被子孙后代的事业目前还在起步阶段。但我们仅仅从上述两则新能源开发消息中,就已经看到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给我们这一代和即将给子孙后代所带来的光明未来与美好前景。我们深信,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引,能源危机一定会成功化解,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将会源远流长、永不枯竭。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