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不绝风骚在--我认识的张启成教授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08:09 贵州日报 |
每想起两鬓飞雪的张启成教授,心灵深处总飘起如是词句:“弦歌不绝风骚在,道德并文章。” 贵州省政协常委、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贵州古典文学研究会原会长、《贵州文史丛刊》主编、贵大古代文学硕士点领衔导师张启成教授,把平生的心血都洒在黔山秀水,将三尺讲台演绎成永恒风景———无论凄风苦雨,无论鲜花掌声。 与张老对坐,聆听他那徐缓平和,仍带上海口音的话语,诠释其为学、为文、为人,犹如一股甘洌香醇的清泉轻轻流过心田,给人滋润,催人奋发。此时,人情冷暖、生活艰辛、人生风雨都在他敦厚、慈祥的视线里装帧成一轴不染纤尘的古画。 历史的镜头回放到1958年。风华正茂的复旦大学学生张启成激扬文字,用真理的笔触,挥洒成《蒋孔阳是否是修正主义观点》一文,发表在《学术月刊》之上。于是,一文击起千层浪。姚文元在他的《中国文化革命巨人鲁迅》一书中确认“蒋孔阳、张启成之流”属当今文化界中的“第三种人”。时代的阴霾,在张启成人生之路的上空开始出现。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回忆这段历史时写道:“我在《论文学艺术的特征》中反对庸俗社会学受到批判。在强大的批判压力下,我不仅没有勇气坚持自己的意见,而且还尽可能虔诚地找理由来说明自己。在大庭广众中两个学生站起来为我辩护,一个叫张启成,一个叫张德生,我感到他们比我勇敢得多!” 1959年12月至1960年3月,上海文联召开扩大会议。年轻的张启成再次灼痛了会议的具体主持者姚文元。姚文元在大会总结报告中指出:“张启成是学生中的右派代表……”姚文元的魔杖,使张启成这位复旦大学的高材生,带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心情,来到贵州,开始了长达19年颠沛流离的生活。 晴隆县最艰苦的中营区、遵义县龙坪搞“四清”,留下青年张启成的身影。“文化大革命”中,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使他在红卫兵的严密监视下“隔离反省”8个月,随后到工厂做冲床工,下农场垦荒,拉板车、捡牛粪,重重磨难检测着张启成年轻生命的耐力。 严峻的现实使他陷入深深思索,思考人生,思考时代,思考社会,思考中国的前途。 1971年10月,一个没有阳光的日子,张启成被勒令“下靠”到贵定小城。陋室孤灯,他拥卷苦读,饱览马、恩、列、斯、毛的著作及世界名人传记,终于坚定信念:历史的前进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错误的,必将成为过去。于是,他重新捧起了多年久违的古典文学名著,进入忘我之境,一任如瀚海潮汐般的高原寒风扑打着窗棂。 改革开放春风化雨,滋润神州大地,万物生机竞发。饱学精思中,他浸染着东方美学精神的人格日渐丰盈,于小城黎明的天空,用自己的智慧和坚韧讲述了一个春天的故事:1978年始,他主笔的一系列现代、古代、外国文学名著分析丛书及《中国文学发展史》等书于香港付梓,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主编或撰写了10余部著作和100多篇在全国各大刊物发表的文章。他的《论魏晋南北朝诗学观的新突破》把文学研究《诗经》的历史提前1000年。 “更堪欣慰,三春桃李,辉映门墙”。自1995年张老担任先秦文学硕士生导师工作以来,他的学生中已有7位先后考入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师大、中山大学等高等学校的博士生,有的已成为高校的教学科研骨干。作者:赵庆增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