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截留五千万搬迁费达3年 事发陕西华阴市 不少灾民分文未得政府却盖豪华办公楼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09:10 上海青年报 |
华阴市2003年8月遭受特大洪灾至今,乡亲们一直向往在安全地带迁建新居,但他们的搬迁梦却年年落空。因为当年国家下拨的5906万元应急迁建资金“沉睡”至今未发放。 据“新华视点” 资金滞留省市政府账户 2003年8月,罕见的特大洪灾席卷渭河流域,华阴市有11个行政村被淹没,3474户、1.379万受灾农民无家可归。洪水退后,当地政府提出对11个重灾村进行整体搬迁并请求国家支持。随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急件”将5906万元移民迁建补助资金下拨到陕西,按照户均1.7万元标准专项用于华阴市3474户受灾农民异地迁建安置,并规定用于农民建房的补助资金“不得滞留、侵占或挪用”。 今年2月,根据群众反映,发展改革委调研组赴华阴调查后发现,这笔“应急资金”竟然一直“躺”在各级政府账户上“睡大觉”。其中4718万元在陕西省财政专户,938万元在华阴市财政局,250万元下拨给了负责搬迁安置的华阴市移民局。到今年7月20日,发到受灾农民手中的建房补助资金只有51.9万元,不足国家下拨资金总额的1%。 负责搬迁安置工作的华阴市移民局解释说:这笔迁建资金不是救灾资金,使用原则是“不迁不补”。现在大部分受灾农民不愿搬迁,所以不能发。 但有的受灾农民却披露了这样一件事:为“配合”市里的工作,2004年,华西镇组织人员统一替受灾农民填写了搬迁意愿调查表,“表示不愿意搬迁”,为上级决策提供虚假信息。 市政府忙着建办公大楼 与灾后受灾农民迁建工作迟迟没有进展形成反差的是,华阴市由地方财政投资近1600万元建设的市委、市人大新办公大楼却迅速竣工。 洪灾过后,上级曾要求华阴市落实堤防整治、道路建设等灾后重建地方配套资金1233万元,华阴市没有落实。受灾农民反映资金紧张、搬迁困难多,希望政府协助贷款,华阴市置之不理。而市委、市人大超标准建设办公楼,华阴市先后拨付资金1550万元。 华阴市计划搬迁安置的受灾农民中,由于多次搬家和遭遇洪灾,不少人家贫如洗。7月14日,记者来到华西镇华西移民新村安置点,有农民向记者反映,政府原来承诺的水、电、路等“三通”工程没有按时落实,在安置点吃的是苦咸水,走的是泥泞路,用的是高价电。许多原计划搬迁的受灾户看到安置点环境太差,开始等待观望不敢搬迁。 ■剖析 政府做群众工作应深入细致 国家下拨的应急迁建资金本是件暖人心的事,反而成为近几年当地干群关系紧张的焦点,成了窝心的“冰坨”。面对这一难吞的“苦果”,华阴市委、市政府在给上级部门的汇报材料中认为:最根本原因是“群众不愿搬迁”,最大的教训是“做群众工作不深不细”。 良坊村陈思宗等受灾农民说,不愿意搬迁的主要原因是政府规划的安置点不切实际,一是安置点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高程,比现在的村址还低洼;二是选址没有从方便生产、生活出发,舍近求远,舍高就低。夫水镇托西村李万玉反映,洪灾时托西村平均水深1.7米,华西村平均水深1.2米,政府安排我们搬到华西村移民新村,从防洪角度讲根本没有多大区别。 发展改革委调研组经实地调查后认为:华阴市制订的搬迁实施方案可行性差,安置点滩面高程低于曾被洪水淹没的现有村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受淹问题。同时,华阴市在重建问卷调查中设计了几个与国家政策相背的选项,给异地搬迁也造成不利影响。 发展改革委调研组还查实,华阴市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在受灾农民异地搬迁安置工作中存在失误,遇到困难后没有采取有力措施解决问题,而是一直拖着,致使工程没有进展。 ■最新进展 陕西筹措资金补助灾民建房 陕西省及华阴市最近共筹措1200余万元,按倒房户、危房户和房屋受损户对2003年8月渭河特大洪水中受灾农民进行就地建房补助。目前,不愿意搬迁的受灾农民大部分已领到就地建房补助款。 华阴市移民局局长詹盛毅说,为尽快让受灾农民得到合理安置,陕西省及华阴市在国家拨付的5906万元迁建资金之外,最近由陕西省财政筹措700多万元、华阴市筹措近500万元,对不愿搬迁的受灾农民进行就地建房补助。 华阴市委书记党德才表示,对愿意迁建安置的受灾农民,将继续执行国家有关政策,发放异地搬迁建房补助。对于尚未发放的国家拨付的迁建资金,将征得省和国家有关部门同意,专项用于华阴市防汛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