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郑州东部:隆起的“经济高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09:34 大河网-大河报

  

郑州东部:隆起的“经济高地”
中牟、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州工业园,除了在地理位置上紧紧相连之外,它们还共担同一使命:作为郑东新区的产业发展基地,合力撑起郑州东部经济发展高地,并成为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上最活跃的经济组团之一。

  东望郑州,无论是政府官员、投资商,还是普通民众,都会被此处经济脉搏越来越激情的跳动所深深感染。

  □策划闫广道执行记者王鲁峰孙斌

  中牟的历史机遇

  东30公里,是开封;西30公里,是郑州。连接者,便是中牟。

  对中牟来说,千载难逢的机遇已经到来——郑汴一体化、郑东新区建设、郑州工业区东进、郑州物流区东进,这些对中牟这个农业大县来说均是“天赐良机”。

  中原城市群建设的突破口是郑汴一体化,而“郑汴一体化,中牟受益大”。

  “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政策支持蜂拥而至,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项目主动找上门来。”在中牟采访,记者不断听到这样的说法,言辞之间,充盈着激动。

  两个例子可略作说明。

  招商引资方面:仅前5个月,中牟就引进项目32个,协议资金15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4.1亿元,超额完成全年既定目标任务。

  中牟作为农业大县,虽然农业经济结构调整走在全省前列,但因为郑州各个县(市)经济实力雄厚,所以中牟总是“垫底”。不过,今年前几个月,中牟的经济增长速度一跃而至全市前列。

  “思路清,形势好,发展快,人气旺,项目多,希望大。”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王文超今年6月1日在中牟调研时,对中牟的发展予以充分肯定。

  “‘十一五’期间甚至未来更长一段时间,都是中牟发展的黄金时期!”中牟县委书记崔绍营说,这也让中牟提出的新的奋斗目标——2010年综合实力进入全省前10强,而在2005年全省各县(市)综合经济实力排名中,中牟尚位居第25位。

  中牟的产业机会

  中牟的产业机会,来自其无可替代的区位优势。

  即将于10月份通车的郑汴快速通道,不仅仅是连接郑州与开封的交通要道,更是一条财富大道——开封产业西进,郑州产业东进,商机之丰,毋庸赘言。

  中牟的产业机会,也来自它主动接受大郑州的辐射。

  郑州物流产业东进给中牟带来了机会。郑州城区东扩,原先分布在主城区东侧老107国道沿线的物流项目随之东迁。未来郑州管城区圃田乡一带将成为郑州主要的仓储物流区,紧邻圃田的中牟县白沙镇,目前也成了小型物流项目投资的热土。“白沙镇要逐步实现从传统物流到现代物流的升级,要为郑州的大型物流做好配套服务。”中牟县发改委主任郭连喜说。

  中牟有比较好的汽车工业基础,郑州日产、红宇机械和郑州轻型汽车制造厂3家整车生产企业分布在县城内。依托该基础,中牟正在规划建设“郑州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形成产业集群。

  中牟的产业机会,还来自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越来越快。

  在产业梯度转移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客商到中原、到郑州“淘金”,虽然产业转移绝不是“风水轮流转”,但如今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转”到了中牟。

  最肥沃的投资热土

  如果说中牟是有待开发的投资热土,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则已占据了郑州东部的“经济高地”。

  在郑东新区未曾建设之前,郑州人习惯把它叫做“东开发区”。在普通市民眼中,出入该区域的人,多是在高技术含量企业工作的“白领”。

  郑东新区建设帷幕拉开后,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了“郑东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起步区”。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始建于1993年,2003年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它也是河南省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今年6月底,“踏访河南四大产业带”系列报道刚刚启动时,记者就前去实地踏访该区域。

  通衢大道两旁、法桐垂柳深处,是一个个在业界大名鼎鼎的企业名字:世界500强企业荷兰飞利浦、德国曼、韩国LG、美国杜邦、日本日产和日本东芝等,国内知名企业则有海尔、安彩集团、乐百氏和新希望集团等。

  “随着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投资项目的入驻,工业项目、大型企业、科技企业的聚集效应日益明显,这里已成为大型工业项目在河南的投资首选地。”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延明说。

  据了解,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国务院赋予国家级开发区的一系列扩大开放、吸引外资、鼓励出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可以对符合产业政策和导向的内外资项目给予有力支持。

  “正因为此,这里已经成为古老中原最肥沃的投资热土之一。”张延明说。这句话也是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向海内外投资商推介自己时的经典台词。

  先进制造业聚集区

  在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你会不由自主地被此处经济脉搏的激情跳动所感染。

  台塑集团南亚塑胶公司的1台主设备及配套设备已从台湾运抵大陆,近期将投入生产。这也是世界500强企业台塑集团在河南率先启动的项目之一。

  中铝郑州板材项目一期6万平方米的联合厂房正在施工建设。

  郑州卓达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投资3.1亿元的年产25万套系列汽车零部件项目达成进区意向,和它同时进来的还有另外13家汽车及零部件制造行业的企业。

  …………

  目前,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形成了以安飞电子玻璃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郑州祥和集团设备制造总公司、森源电器等为代表的电力器材行业;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印务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印刷包装产业;以河南天冰冷饮集团、上好佳集团、河南笑脸食品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产业。

  除了以上四大优势产业外,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宇通公司和德国曼公司合资设立了猛狮客车项目,郑州日产总部在此建成投用,加上该区域原有的10多家汽车生产、销售企业,和中牟的“郑州汽车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形成紧密呼应之势。

  位于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南的加州工业园,未来入驻企业主要为航空及空间技术、制药、新材料及建材、精密机械、汽车、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

  据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官员介绍,今年新批准进区及基本洽谈成熟的29个项目,协议投资额近60亿元,单位面积投资额达到213万元。

  加州工业园也对拟入园企业划出一道“硬杠杠儿”:投资强度每亩不低于200万元。

  “努力把这一区域建设成为郑州先进制造业的聚集区和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这样为该区域定位。

  “将把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成河南科技、资金、技术、产业密集度最高的一个区域,把河南省的大项目摆进来,让这里成为郑州的经济隆起带和制高点!”郑州市副市长王庆海对该区域的发展寄予厚望。

  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平台

  “郑州出口加工区、河南省保税中心、河南留学人员创业园以及位于郑州东部的现代化交通枢纽站等元素,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重要平台’提供了重要支撑。”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位官员说。

  进驻郑州出口加工区的企业,不仅享有国家赋予出口加工区的进出口免税、进料保税、入区退税等优惠政策,同时还享有省、市政府赋予加工区在税收、贷款、运费等方面的更多优惠。

  “一次申报、一次审单、一次查验、全封闭24小时通关,货物在这里装箱后,可直接通过不同的货运通道出口国外。”这位官员介绍说。

  而河南省保税中心则是经海关总署批准的我国中部五省唯一的公共保税中心。该中心2003年开工建设,投入使用后,将为河南省的对外开放及中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契机。

  该区域内的另一大政策园区河南留学人员创业园,已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德国、荷兰等国的留学人员企业20多家,项目涉及电子信息、软件、生物工程、光电一体化和新材料技术等领域。

  此外,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本就处在郑州航空、铁路和公路交通的“金三角”地带,郑州东部正在紧锣密鼓规划建设的集专线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城市轻轨和地铁(预留)于一体的现代化交通枢纽站,更为该区域、为郑州市、为河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一条快速通道。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郑东新区的工业支撑区,已发展成为河南省、郑州市外商投资的集中区、出口创汇的基地、产业结构调整的先行区和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张延明说。

  郑州工业悄然东进

  中牟、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州工业园,它们除了在地理位置上紧紧相连之外,还共担同一使命:作为郑东新区的产业发展基地,合力撑起郑州东部经济发展高地,并成为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上最活跃的经济组团之一。

  要建设大郑州,城市品位提升和城市规模扩张是题中应有之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郑州城市东扩,规划建设郑东新区。

  城市东扩,产业布局随之跟进。中牟、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加州工业园,历史性地承担了“郑东新区产业发展基地”这一重任。

  中牟之于郑州,从地理概念上来说,发生了“远郊”、“近郊”甚至“一体化”的微妙变化,产业的融合流转自在情理之中。

  东望郑州,无论是政府官员、投资商,还是普通民众,都会被此处经济脉搏越来越激情的跳动所深深感染。轮廓逐渐清晰的郑州东部“经济高地”,未来值得期待。

  中牟、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州工业园承担了“郑东新区产业发展基地”的重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