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部委员评选应开放大度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09:37 南方日报 |
直言 周志坤 自今年2月份以来就一直饱受争议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内部评选学部委员的活动,在经过长达数月的推选和为期两周的公示后,终于产生了首批47名学部委员和95名荣誉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负责人称,社科院此举意在肯定研究人员的学术成就和价值,以培养和鼓励学者刻苦钻研、自强不息的精神,当选者均为国内或国际学术界所公认、具有突出学术贡献的在职或离职知名学者。相当部分公众认为,官大不意味着学问大,而在当选的学部委员中,在任官员或曾任官员者过多(一位网友指出,在47名学部委员中,上述两类人占据了44人之多)。不过,或许官员多并不是最重要的。群情汹涌的众网友似乎忘记了,在学术体制高度行政化的大环境中,在学术上甩响“两把刷子”往往是被委任以学术官职的前提原因。 最为重要的是,鉴于1955年新中国的第一批学部委员正是于全国学术界范围产生的事实,“学部委员”称号是属于全体社科界共同的历史资源,理应是中国社科界最高学术荣誉称号,而不能被异化为社科院的一个“内部职称等级”。从这个角度来说,社科院此举不仅意味着对历史的淡忘,也意味着有截“公家肥水”私灌自家园地的嫌疑。既然“中国科学院院士”须全国范围内评选方可显示其权威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又为什么可以例外呢? 而且,由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名称的特殊性,尽管学部委员很可能并非全国最优秀的社科研究人才,但如果有人以“中国社科院XX学部委员”的面目现身于国际文化交流或者公共事务活动的时候,不谙内情的外国学者或普通公民,很可能不会知道,那并非名副其实。而在上述活动中,一旦有学部委员出现某些不应当出现的错误时,就极有可能让不解内情的外人产生中国社科界的顶尖水平“只不过如此而已”的误会。由少数学部委员得利,而让全体社科界背黑锅显然是不合适的。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时代,尽可能多地吸收多国文化,是构建国家软实力的捷径之一。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不妨效法美国艺术及科学院、英国皇家科学院等国外文化学术机构(他们不正是时常将“院士”荣誉授予许多非本国学术人士而促进了国家软实力的增长吗?),以开放大度的胸怀超越狭隘小团体利益心态,广纳英才,先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的评选推及全国,并进而将之扩至全球。如此,或既能体现出“学部委员”的名实相副,亦有助于以国际学术刺激中国学术的成长,为硬实力日益增长的中国构建起软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