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短缺与男人过剩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09:39 南方日报 |
女性观察 王宏维 因“男婴偏好”而造成的新生婴儿性别比失衡的现象,一方面从文化深处反映了重男轻女、蔑视及践踏女性生命权的不良传统观念,同时也已经造成了男多女少这一违背自然 法则的事实。当那些有此“偏好”的家庭为降生一个又一个男婴而举家欢庆的时候,其后果的严重性能有多少人真正想到了呢?美国哈佛大学的印籍经济学教授阿马蒂亚·森是1998年的诺贝尔经济奖得主。早在1990年,他就在“纽约书评”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亿女人的失踪》的文章,首度提出因性别歧视造成人口性别比失衡的警告:全球女性人口不足超一亿,且主要集中于中国和印度。该文的主要内容后来收入他于1999年发表的名著《以自由看待发展》。个中原因很明显,因中、印都是人口大国,两国人口占了世界总人口的37%。同时,两国又都有根深蒂固的文化原因,前者深受儒家“男尊女卑”价值观的影响,后者则深受印度教、尤其是锡克教和耆那教文化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使相当多的民众仍为“男婴偏好”所左右。而毗邻这两个国家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南韩等国,因文化原因也面临极为类似的情况。最近,又有报告指在高加索的阿塞拜疆等地区人口性别比也呈现持续失衡的状况。若将这些处于亚洲的国家和地区一并计算,人口数量竟占据了全球总人口的近一半。这意味着,在人口如此密集的区域,因B超检查、羊膜穿刺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被不正当运用于胎儿性别的鉴定,导致了数量巨大的女性胎儿被施行人工流产,同时男婴的出生率持续上升,致使新生婴儿性别比持续失衡,自然法则因而被扭曲,情况十分严重。 然而,也许是阿马蒂亚·森发表文章的时候还没获得诺贝尔奖,或者人们认为这位经济学家警告新生婴儿性别比失衡是“多管闲事”,所以这一警告在当年并未引起什么反响,犹如石沉大海。十几年过去了,亚洲这些地区的性别比失衡持续攀升、扩大,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根据有关研究的估算,从2010年开始,中国每年注定将有超过100万男性无法找到与之结婚的女性,印度北部省份的男人也将要远赴他省寻求或购买妻子,因为这些地区的女性已非常缺乏。而到2030年,进入婚育年龄段的中国男人要比中国女人多20%以上,即平均每年将有超过160万男性将无法找到与之婚配的女性。对此,有研究称“亚洲:一个女人奇缺、男人过剩的地方。”那些想乘机做跨国买卖婚姻生意的人,也已开始摩拳擦掌,摆出了要大干一场的架势。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监测指标》指出:在出生的第一年,女孩比男孩的存活率更高,这主要是生物差异所致。在儿童0-5岁期间,主要也是基于生物学的原因,男孩的死亡率也将高于女孩。众所周知,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女性的平均寿命是高于男性的。然而,亚洲相关的统计数据却呈现相反的走向,即受自然法则决定的女性生命状况因被人为干扰颠倒过来了,产生了与自然法则相反的结果。在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文化观念的影响下,蔑视、践踏女婴、女童及女性生命价值的情况,使她们的生命权和生存权遭到侵犯。她们不仅可能在胎儿时就被检验出为女性而施行人工流产、遭到“性别谋杀”。即使在出生后,也因是女性性别而只受到较少投入与关怀,可能因为营养不足、照顾不周或疾病得不到必要、及时医治而夭折。在印度,0-5岁女孩的死亡率要高出男孩7%,相邻的巴基斯坦高出5%,孟加拉国高出3%。一个更令人痛心的数据是,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还是女性平均寿命低于男性的极少数国家。在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新生儿性别比持续失衡直接相关的是女婴、女童死亡率持续走高,且数据令人震惊。有统计显示,中国0-5岁女孩的死亡率竟比男孩要高出28%。这些,都反映了女婴、女童的生存状况呈持续恶化趋势。 综观上述亚洲国家,社会发展状况虽各不相同,但为什么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都出现了性别比严重失衡的情况呢? 最根本的是深植于人们心灵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父权制观念与现代科技不正当运用的结合。中、印社会里分别流传这样的说法:“养女是自己种树、他人乘凉”和“养育女孩是白为他人浇花洒水”,二者何其相似。虽然人们都认同女儿更孝顺、会更好地照顾父母,但挥之不去的依然是千百年来将男孩当作家族真正传承者的旧观念。加上目前社会中仍广泛存在的对女性教育、劳动就业、社会参与发展等方面的歧视,更强化而不是削弱了人们“剔女留男”、“养男不养女”的选择。有人将此严重的后果表述为:从男性崇拜向人类集体自杀的演变。并认为,今日之亚洲已距之不远了,这无疑是相当悲观的表述。但是,若不努力改变这一地区严重的性别比失衡问题,也许人们真有可能将目睹:鄙视女性之族群的自取灭亡。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政行学院教授、博导、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