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面世 展现江泽民元首外交历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15:10 南方周末 | ||||
□本报记者苏永通□特约撰稿明远 《江泽民出访纪实》面世 7月30日上午国务院前副总理钱其琛走进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在外交部副部长戴秉国主持下,他和国务委员唐家璇一起为新书《为了世界更美好———江泽民出访纪实》(以 下简称《纪实》)揭幕。出席的各部门负责人还有中联部部长王家瑞、中台办主任陈云林、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滕文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等人。江泽民的外交秘书钱咏秋也出席了首发式。 这本45万字的书,记录了从1990年到2002年间江泽民同志的109次出访活动。“几乎没有人能亲身全程经历,即使是他每次出访几乎必带的钱其琛。”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原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张宏喜说。 从1988到1998年,钱其琛担任、兼任外交部长,是江泽民最重要的外交副手。2003年3月,钱其琛从国务院副总理的岗位上卸任,用半年的时间,写成《外交十记》。“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事件,平实白描地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真实准确,非史非论。”此书推出后获得强烈反响。 知情者告诉记者,事实上,当江主席退下来以后,《纪实》就已经在酝酿之中。筹备工作始于2005年,当年夏天,出书的消息就已经出现在俄罗斯塔斯社的电讯中,但并没有引起关注。 数十人集体写作 《纪实》著者署名为“钟之成”。张宏喜说:“这实际上是一个集体的名字,它代表了参与撰写本书的数十位作者。”据了解,“钟之成”之名可能来源于成语“众志成城”。 记者从多个渠道核实,外交部的各个地区司和国际司都参与了本书的筹划和写作。“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1993年至1998年担任中国APEC高官的王生大使说,在前期的策划中,包括许多老大使在内的外交人员都有所参与,各自汇报了当年参与江泽民出访活动前后工作的情况。曾任中国驻纽约总领事的张宏喜,以及前两任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都参与了该书的编写工作。 而也有通读此书后的人士介绍,书中有些部分政策性较强,有些部分文字更为生动,可见是集体工作的产物。 2006年4月30日,书稿被送到世界知识出版社。“因为责任重大”,出版社把这个重要任务交给两位最优秀的编辑——袁路明和罗养毅。袁路明也是《外交十记》一书的责任编辑。 “一般的书要三审四校,但这本书的校对要加倍。”罗养毅指着桌上厚厚的一堆稿样说。 两人放弃节假日,终于在短短2个半月内完成了编辑工作。 出版社曾打算把副标题“江泽民出访纪实”作为书名,但最终还是定名为“为了世界更美好”。知情者告诉记者,书名还一度定为“世界你好”,但不巧的是北京电视台有个同名节目。 因为营销“保密”需要,新书并没有提前摆上书架。7月30日首发式当天,北京西单北京图书大厦摆在前台的10本样书很快被一抢而空。第二天,《纪实》才正式与读者见面。 德国出版社要买版权 唐家璇在首发式上说,《纪实》集中反映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集体在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下开创外交工作新局面所提出的重大思想观点和所积累的宝贵经验,“这本书的出版是对新中国外交的重要贡献。”“江泽民同志关于外交工作和国际关系的重要理论观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老外交家评价,《纪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外交工作者和相关人员很好的教材。据悉,外交部将人手一册。 《纪实》第一次印刷10万册,是《外交十记》首次印刷量的两倍。据了解,已经有德国出版社前来联系购买德语版的版权。 2005年初,美国人罗伯特·劳伦斯·库恩的《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风靡全国———出版一个月后创造预售百万册的佳绩。世界知识出版社图书中心总经理吴龙森说,《纪实》的发行将完全按照畅销书运作,“最终还是市场来评估。” 巧合的是,《纪实》的封面设计颇似《江泽民传》———同样的红色封皮,黑白的照片,黄色的书名和白色的副标题。 出版方负责人王蕾说,《江泽民传》先后印刷六次110万册(平装),最后一次印刷是在2005年4月。 除了《江泽民传》,在北京图书大厦的“政治人物传记”书架上,关于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的书只有一本《江泽民和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这是今年纪念交通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出版的,薄薄的一本。除党建图书外,新华书店目前销售的关于江泽民的图书还有几名学者撰写的《读懂江泽民》,由华文出版社出版。 而《纪实》等书的出版,将使得这个书架完整起来。记者了解到,一本关于江泽民对台政策的书也即将出版。8月10日,人民出版社将正式出版三卷本的《江泽民文选》。 他是中国外交“最辛苦的实践者” 作为中国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江泽民出访了70多个国家,行程60多万公里,在空中和外国的土地上的时间总共364天。 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在为《纪实》撰写的《序》中写道:“在那些难忘的岁月里,江主席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决策者,也是最辛苦的实践者。” 《纪实》按年份划分章节,一年一章,一次出访一节,惟一例外的是,1990年-1992年三年被归到第一章,仅有三节。 1989年之后,西方对中国进行“制裁”,中国外交面临巨大困境。面对苏东局势突变,江泽民1990年访问朝鲜,他对金日成说,“就中国党和国家而言,最重要的是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这次访问中,江泽民同志不仅与金日成等朝鲜老一代领导人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还结识了朝鲜新一代领导人金正日。 李肇星提到,“江主席从战略高度出发,顺应时代潮流,……结交了许多朋友,逐步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1993年11月19日,江泽民同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西雅图进行一个半小时的会晤,这是1989年北京发生政治风波后举世瞩目的第一次中美元首峰会。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吴妙发认为,这是中国外交一次关键性的“破冰之旅”,由此中国开始在国际舞台上有了自由运转的空间。 在第二天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江泽民第一次在国际多边舞台上公开亮相。江泽民提出“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带到21世纪”的政治命题,并做了全面了阐述。“这个讲话对冷战后的世界向何处去,对人类如何迎接新的世纪,起着引导方向的作用。”中国前APEC高官王生大使说。 2002年10月,江泽民是惟一一个参加历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国家元首。他被邀请第一个发言,站在东道主墨西哥总统福克斯右侧合影。 1996年,江泽民访问印度,为中印关系提出新的定位,突出两国是伙伴而不是对手,合作大于分歧,两国签署了“不战宣言”。2002年,他访问被西方称为“邪恶轴心”的伊朗,主张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对话。 在参观泰姬陵时,江泽民就和陪同的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和西藏自治区主席江村罗布两位藏族领导同志合影,这个敏感的镜头向达赖集团传达了印度政府对西藏政策的变化。 “与邻为善”的地区政策让中国的改革开放拥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环境。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成为“世界工厂”。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郭宪纲认为,这一时期的外交重点也呈现出由政治外交向经济外交转移的迹象。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关系、大国外交更加重要。江泽民两次访问日本、法国、德国,三次访问美国,四次访问俄罗斯。 经过不断突破,中国完成了艰难的谈判并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江泽民施展个人魅力 历次出访中,江泽民充分展示自己的亲和力,他能够熟练地用英语、俄语、罗马尼亚语等语言与客人交流,为了在拉美国家用自己几乎没学过的西班牙语演讲,他连续七八个周末向外交部一位年轻译员学西班牙语,有时为了一个词的发音会练上十来遍。 王生说,国际关系错综复杂,“面对面的首脑外交有助于缓和矛盾。”当江泽民第一次与克林顿会晤,他们感到,“再发达的通信手段,也代替不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 第一次会晤中,江泽民则很会缓和紧张气氛。他送给克林顿一支中国造的萨克斯管,还告诉克林顿,自己年轻时学过二胡,还喜欢唱歌。 第一次去美国家庭,江泽民和主人拉家常,还给主人展示自己孙子的照片。临走前,记者笑问江泽民,“您参观的这个家庭幸福不幸福?”江泽民说:“这个家庭很幸福,很好。”接着,他还引用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语:“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在法国,他谈起茶花女确有其人,而且就和小仲马同葬在巴黎的一处公墓里,法国总理巴拉迪尔大为吃惊,连他自己也是第一次听说此事。在德国,他在致辞中脱离讲稿,即席朗诵了歌德的诗歌。在挪威,他即兴吟唱京剧,弹奏钢琴。 江泽民还与当时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美国总统克林顿、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等建立很好的私人关系。 2000年的千年首脑会议,在即将结束5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元首对话时,克林顿主动要求“还有一段话要讲”,“江主席,我同你认识已经8年了。……我非常珍惜和江主席的这段友情,也非常赞赏中国在江主席领导下取得的成就……”说完这段话,克林顿站起身来,走上前去和江泽民热烈拥抱。 “我觉得是在现代的国际关系中,元首外交作用越来越大。”张宏喜这样评价。 (P1173081)
7月30日,《为了世界更美好——江泽民出访纪实》一书首发式在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举行。国务委员唐家璇和钱其琛同志共同为新书揭幕 资料图片
《为了世界更美好——江泽民出访纪实》一书封面 本报记者 苏永通/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