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回放:走过三极张继民谈“我的科学探险”(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18:49 人民网

  

回放:走过三极张继民谈“我的科学探险”(2)

  

  ★网友提问★

  [网友桃夭之美]:为什么一个人会放弃安逸,东奔西跑呢,嘉宾,为什么呢?

  [张继民]:主要是因为这是一种工作的需要,我刚才讲了,哪了有科学家,哪了必须有记者,如果我不去的话,别的记者也会去。北京的生活尽管很安逸,但是经过探险之后,也觉得大自然这种景色也是特别有魅力,很吸引人。所以长期探险之后,也并不觉得探险有多么苦,也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所以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东奔西跑,而是一种工作的需要。而且这种需要不管是中国记者,还是外国记者进行探险的时候都是这样工作的。

  [16:11]

  [网友科普游侠]:嘉宾,你一走几十天,家里怎么办,你放心吗?不想家里孩子吗?

  [张继民]:应该说出去探险的话,不是一走几十天,有时候一走要长达半年,比如去南极,从1988年11月青岛出发,到第二年1989年4月才回来,有将近半年的时间。出去之后,肯定是家里所有负担都交给我的妻子,对家里的孩子肯定是想的。平时探险最紧张的时候,往往会忘记家里。但是一到夜里了,就会想家、想孩子,就会算一算还有多长时间我能够回到家里去。我曾经在南极的时候,把一个小日历放在我的床头,过一天就画一次,过一天就画一次,觉得过得特别慢……那个日历我也带回来了,可见想家还是存在的。

  [网友海岛女民兵]:虽然俺是个女流之辈,俺也想去雅鲁藏布大峡谷去看一看,是不是现在去一趟还是很苦?

  [张继民]:对于女同志探险,我自己有一个比较深切的体会:我觉得她们在探险的时候,那种韧性或者持久力,有时候比男队员还要强得多。比如说我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探险的时候,我们当时是中日两国队员组成的探险队,在队伍当中就有日本法政大学的女学生和我们一块。这些队员们和我们男队员一块吃苦,一块穿行大沙漠,到太阳罗山的时候,我们男队员有时候累得不行,饭都不想做,不想吃,但是这些女队员还有能量去做饭,去找水。所以有时候就觉得,女同志这种意志力有时候并不弱于男队员。这是我一个很重要的体会。

  [网友汾河流水哗啦啦]:科学探险和科学家在一起,愉快吗?

  [张继民]:我们探险的时候,和科学家在一块,非常愉快。我为什么说非常愉快?因为在探险的时候,我们平时觉得科学家离我们很远,我们探险的时候都是队友,我们吃的是一锅饭。而且我们还一块去爬山,一块进行考察。所以在探险的时候,没有你是科学家、我不是科学家的分别,大家共同的感觉就是“我们都是队友”,是有难同当、有苦同当。特别是我们当科技记者的,在进行科学探险报道的时候,更是离不开科学家,为什么?因为我们作为一个外行,如果你要报道当时的科学奥秘,了解当地的水流情况,或者了解当地的植物情况,没有科学家给你指导的话,你的报道就会写不出来,或者就会写得不那么准确。

  [网友自愿失业者]:每次科考的费用是新华社出吗?能全报销吗?会不会有不能报销的意外花费呢?

  [张继民]:探险的费用有时候是新华社出,有的时候是组织探险的单位出。比如我们去南极探险,我们所用的费用基本都是由国家海洋局出往返费用。比如我们去北极考察,当时是从企业筹集的钱作为探险费用。但是如果探险的单位不报销的话,我们自己单位也是能够报销的。因为它是一种采访的需要,是一种工作的需要。

  [16:23]

  [网友搬竹子,不是熊猫]:有没有发生过生命危险,那个时候咋想的?

  [张继民]:我们在探险的时候,我刚才讲了探险必有险,我们在探险的时候也多次遇到危险,人民网这次给我开的专栏里面,我也写了两篇文章。一个是我们坐飞机遇到的危险《飞机冲进戈壁滩》,这个危险虽然不是在探险地发生的,但是也算是一个险。另外我们去大峡谷考察的时候,我们遇到雪崩(《见识特大雪崩

  》),但是雪崩不是当时发生的,是前两天发生的。如果是我们正好在西藏波密南山行进的时候,遇到这次雪崩,那么我们就全没命了。当时看了那个场面确实很可怕。这个雪崩带宽有100多米,长有一千多米,从山上往下。而且雪崩带把所有的灌木从和森林、树木全部一扫而光,把公路的路基都砸掉了,如果我们考察的时候,遇到这里,肯定我们就光荣了。

  另外在南极,遇到特大冰崩,我以后会在我的文章里面会介绍这次,我探险中遇到的最大一次危险,两座大冰山同时崩塌,当时在岸上的队员看到我们船上队员快要牺牲了,他们又不能救我们,因为冰海翻腾,有的队员甚至跪在地下磕头,边磕头边祷告:“船上100个都是好人,求冰山别崩了”,但是无济于事……三次大的冰山之后,冰山把我们的考察团围堵在海湾里,足足围了1个礼拜的时间。后来由于冰山逐渐离散,拉开缝隙,我们的考察船才逃了出来。以后在我的专栏当中,我会谈到这次我们所遇到的一次最大的危险。

  在探险的时候碰到这种情况,确实很紧张。当时也没怎么想,只是后来感到后怕,有时候觉得下次再也不出来探险了,太危险了。但是,回到家后过一段时间,这种探险的魅力又会勾起我去出征。所以探险本身有危险是正常的,关键我们有时候对大自然的危险不了解。

  [网友狼啸天涯]:做科学探险记者,你后悔吗?很苦的,远没有经济记者滋润。

  [张继民]:做探险记者一点都不后悔,如果下辈子还要当记者的话,我还选择当一个探险记者。苦是肯定的,但是我们也采写到很多平时采访不到的东西。比如我现在能够写十多部书,能够举办摄影展,如果没有这种野外的长期考察、探险,就不会有这个积累。

  [网友小牛人]:张老师,除了写文章您还拍照吗?我看美国国家地理的图片都是美轮美奂,大家也比较喜欢。

  [张继民]:尽管我是一个文字记者,出外探险,我也长期进行摄影,因为这是一种工作需要。如果只写文字稿没有照片稿相匹配的话,那么这个稿子就不会活泼,有时候照片的作用是文字不能相比的。所以我就特别重视摄影。我之所以在野外长期搞摄影,也和探险、采访对记者的限制有关系。因为探险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对记者人数进行严格限制,比如去一个文字记者之后,搞不好就不让再去摄影记者,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必须摄影、文字一肩挑,所以久而久之我原来不会摄影,不大懂摄影,慢慢也熟悉了摄影。这些年来,我长期在野外探险,仅底片就积累了一万多张,所以我在进行网上交流的时候,只要写到的文章,就会有照片相匹配,这就是摄影和文字一肩挑的好处。

  我拍摄了很多大自然景观的照片,大部分是写实性的,这些照片都很有用处,都用在我的作品当中去了,比如我出版了《历险天涯》系列图文书,共四册,那就是照片和文字共同结合的结果。如果没有照片的话,都是文字,就会显得很干。但是我的照片,由于是跟着探险队进行随走随拍,没有时间蹲守在某一个地方等待好的光线,所以照片的艺术感方面相对较弱一些。理由很简单,行进的队伍不可能等着我去拍摄,我同时也不敢在一个地方长时间的恋战,搞不好的话,会遇到危险,比如遇到野兽。所以一旦拍摄完之后,拿着相机就追队伍。这就决定了我的摄影作品绝大部分是纪实性的。我平时探险的时候有作日记的习惯,现在记了很多本,我到哪里都会作日记的,如果我要出版系列探险日记的话,就可以有系列照片相匹配。这就是摄影的优势。

  [网友爬什么不爬珠峰]:您认为,对珠峰、南极、可可西里这样的地方,是不是去的人越少越好?

  [张继民]:从保护环境出发,确实是去的人越少越好。因为每个人去了之后,不管是多还是少,都会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但是,从事科学考察的人应该是去的越多越好。因为他们对那里的环境情况了解的越多、越透彻,对于我们人类治理环境就会带越多的借鉴。当然,能够登珠峰、远征南极,去可可西里这样严重缺氧地方的人,限于各种条件,也不是非常多,不是谁想去就能去得了的。当然,希望人类对这些极端地区污染的越少越好,因为那里的环境本来就是很脆弱的。比如说在南极,一个香蕉皮扔在冰原上,要100多年才能够腐烂。如果把这些极端地区严重污染了,确实是我们人类的悲哀。

  [张继民]:今天很高兴借人民网科技频道提供的平台,和网友们见面聊天。因为时间关系,访谈暂时到这里结束。感兴趣的网友可以点击人民网科技频道“张继民科学探险专栏”,同时欢迎大家给我留言。谢谢大家。再见!

  【1】【2】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