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红药水西瓜:谣言里的城乡对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3日01:29 燕赵都市报

  新闻背景

  7月19日,广东一家媒体报道:广州市场出现注射了红药水的西瓜,消费者大呼上当。这一消息经媒体广泛传播,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市场恐慌,众多消费者放弃购买和食用西瓜。香港短暂停止引进内地一些产区的西瓜产品。河南、海南等地瓜农损失惨重。后来经其他媒体邀请专家实验、讲解,证明这一报道缺乏基本的科学常识和经济常识,并不可信。

  一次与农村专家党国英教授聊天,党教授半开玩笑半当真地谈到:如今城乡不仅是简单的割裂,而且已经陷入一种互相伤害的对立境地,城里人给农民生产些假冒伪劣产品,农村人给城市人生产些污染农产品。

  看到最近的“红药水西瓜事件”,我立即想起党教授的“互相伤害论”。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句谣言何以蔓延为全国性的市场恐慌,这不正是源于城乡互相伤害的交往氛围酿出的信用失范恶果吗!

  一句“西瓜注了红药水”的谣言,让含辛茹苦的瓜农丰年遭灾,仅海南一地的瓜农就有近3000万元的损失,许多瓜农欲哭无泪。瓜农面对谣言的无助和谣言巨大的伤害力,激起舆论深刻的反思:有的指向了媒体缺乏责任感,是媒体的荒唐报道,酿成了此次比自然灾害更严重的社会灾难;有的指向了地方政府对农民利益的漠不关心,对谣言回应的迟缓,导致谣言灾难性扩散;还有的指向了农业部门和行业协会。

  确实,如果这些环节中哪怕有一个部门,能够以“零容忍”的姿态担负起责任,谣言也不至于造成如此大的灾害,环环相扣的责任失守让谣言势不可挡。但是,我总以为这是一种“马后炮”理性,从毒大米到毒粉丝,从毒药水到毒果酱,“毒品”新闻此起彼伏的现实语境中,从媒体到监管部门再到行业协会,往往不得不带着一种“有毒推定”和“防毒之心不可无”的过度防卫心态,看待类似的市场传言。毕竟“传言”被印证得多了。假如十次事件,九次小心封杀实现了有效的防范,但可能也有一次给谣言传播创造了空间,不幸的是,这次就真的被瓜农摊上了。如果此次红药水传言最终被证实,那家“不辩传言真伪就仓促报道”的媒体,很可能会被推崇为尊重公众知情权的英雄。

  既然“过度防卫”有其内在的机会合理性,所以笔者还是觉得,应该把反思聚集到“传言何以被人们相信,谣言何以迅速蔓延”这个根本性问题上来,这个问题不解决,谣言的生发和滥伤无辜则难以遏制。因此,我们不得首先反思城市人为何那么相信瓜农会往西瓜里注红药水,不得不反思城乡间基本信任结构的断裂。

  党教授说城乡间互相伤害,城里人给农民生产些假冒伪劣产品,农村人给城市人生产些污染农产品———这只是一种简单、形象的描述,其实这种“互相伤害”并非一种线性的报复关系,不是说农民为报复城市的假冒伪劣产品,就生产了污染农产品;而是一种非线性的道德对立关系,在千万次的城乡交往博弈中,城市与农村形成了一种互不信任、互相缺乏道德责任的心理。

  很难说到底是城市先向农村输送了假药,还是农村先向城市输送了污染农产品,总之,在缺乏道德基础的市场经济和缺乏信用制度的基本秩序中,城里人向农村输送假药时没有心理障碍,农民向城市输送农药超标的蔬菜也没有歉疚感。城市人的文明与农村人的淳朴,都被信用失范消解掉了。“城里人”,根本不会在“制度上”相信农民出卖“不带药”的产品,这既是对农民不信任,也是对自身缺乏信心:农民消费着城市输送的假药假货,还会给城市人送上纯天然农产品吗?

  这种互不信任、互相伤害、互相提防的道德猜疑下,“西瓜注了红药水”的传言很容易蔓延,加上无处不在的“毒品新闻”养成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防卫心态,谣言自然会迅速发酵。在如此脆弱的信任基础上,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这样的谣言实在防不胜防,甚至,不是媒体、政府、行业协会可以控制得了。

  ■本报特约评论员曹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